美日吓得浑身颤抖:解放军王牌之师终于出山了
中美日超导大战震撼全球:中国真实国力令人震惊
在今日举行的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的研究”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本文回忆了中国铁基超导研究的艰辛路程。
孩子们为超导着迷
“爷爷,磁悬浮火车是谁发明的呀?”“轨道上得安多少磁铁?”
在孩子们的眼里,应中国科技馆之邀向他们进行超导科普的中科院院士赵忠贤,俨然成了一个魔术师。
“这个现象是个物理现象。超导体是宏观的量子现象。以后还要找到不用液氮降温,在室温就能用的超导体。你们愿意去找吗?”
“愿意……”
让孩子们也为之着迷的超导是物理世界中最奇妙的现象之一。超导作为宏观量子态具有极为特殊的物理性质和极大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能源方面。有人认为21世纪电力工业的技术储备有两个,一个是超导,另一个是智能电网。正是因为超导的特殊性,世界上很多物理学家都在为寻找更高温度下的超导材料而努力。
1911年,荷兰科学家发现水银在极低温条件下的超导性,开辟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1986年,德国科学家与瑞士科学家发现了临界转变温度为35K的铜氧化物超导体,很快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将铜氧化物超导体的临界转变温度提升到液氮温区以上,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温度,使其成为高温超导体。时隔20年后,日本科学家发现铁砷化合物的超导性,中国科学家又发现一系列高于传统超导体极限临界温度的铁基超导体,使之成为第二个高温超导体家族。
中国科学家新发现的铁基高温超导材料激发了物理和材料学界新一轮高温超导研究热,它将中国的凝聚态物理学家推向了最前沿,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展现出的强大实力。
为什么中国在超导研究中会取得这么多成绩?赵忠贤认为,这是因为超导研究在中国深深地扎了根。“如果有一天,超导又有新的突破,我相信一定有中国人的身影。”
而他的梦,就是中国科学家能找到一种适合于广泛应用的超导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