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当年苏德在乌克兰的装甲大战

  •   

1.战争阴云

1941年的世界局势充斥着火药味,纳粹德国已征服大半个欧洲,希特勒把贪婪的目光转向苏联。尽管苏德双方签署有互不侵犯条约,但在希特勒眼里,这只不过是掩护战备的“障眼法”。按照希特勒签署的第21号作战令,550万德军和仆从国军队分为3个集群,向苏联发起突袭,其中,由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被赋予重任,其目标是快速夺取苏联工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接着向北进攻,与白俄罗斯战线的中央集团军群合击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是第17、11、6集团军和第1装甲军,他们拥有1000余辆坦克,并得到1400架飞机的支援,总兵力约83万(含20万罗马尼亚仆从军)。

其实,苏联对希特勒的谋划早已有所察觉。在乌克兰前线,原基辅特别军区被快速改编为西南方面军,并在乌克兰与德占区接壤的地带部署重兵和技术兵器。可惜的是,苏军的原定策略是“把战火烧向敌境”,因此并未建立良好的防御阵地,在德军的突然袭击下初战失利。

就整个西南国境地带而言,驻守在利沃夫至佩列梅什里亚一线的第8机械化军堪称苏联最精锐的部队,该部下辖第12、34坦克师和第7摩托化师,拥有932辆坦克,其中有69辆KV-1重型坦克和100辆T-34/76中型坦克,其余则是老款的BT-5、BT-7和T-26。

可是,即便这支精锐部队也只是刚由骑兵、步兵、炮兵和装甲汽车学校教导队等单位拼凑起来的。军长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里亚贝舍夫心里很明白,一支良好的机械化部队不能光看装备,还得技战术配合,这一点恰恰是纳粹对手屡屡取得“闪电战”胜利的关键。

顺便提一下,苏联部署在国境线的部队虽然规模不小,单个装备性能也不比德军差,但由于战备和后勤保障不足,他们大多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