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闻人的百日扶贫记
- 新华每日电讯
让孩子不再满脚沾泥进课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工作组下村以来,相继整合财政、慈善机构和相关社会资源,投入石马教育扶贫工作。
9月1日,新学年开学。石马小学的娃娃们来到学校,每人都领到了一个新书包、一套新文具、几本新书。他们惊喜地发现,学校前原先坑洼不平、泥水飞溅的土路,仅仅大半个月不见,就变成3米宽、100多米长的崭新高标号水泥路。新学期,再也不用满脚沾泥走进课堂了!与水泥路一起改变的,还有经过整修的学校食堂、教室宿舍,以及一对崭新的篮球架和乒乓球台。过去,村小食堂是小青瓦房,因年久失修,漏雨严重。此次改造,将小青瓦全部替换成了稳定坚固的琉璃瓦,房梁下新建了“望板”。食堂的内外墙面,均由过去的石灰改造成仿瓷和瓷砖结合墙面。村小的教师宿舍也全部改建屋顶、新刷墙面、油漆门窗,焕然一新。这一切,来自工作组向市财政局争取的10万元助学款。
8月中下旬,新学年开学在即,还有一些石马娃娃的上学问题没有解决。利用回乐山办事的机会,我与市慈善总会取得了联系,为石马村争取到了几个助学金资助名额,资助总额6000元。随后,我迅速与周坡镇、石马村委会进行沟通,确定了10名贫困生助学名单,他们分布在周坡中心小学、石马小学、马踏中学、井研特殊学校,还有一名刚刚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他们中间,有纯粹的家庭贫困无力负担学习费用,有因为父母服刑只有爷爷奶奶在家无法照顾的儿童,有智障儿童,也有父母瘫痪的困难家庭儿童,或是本身患血友病同时父母离异无人照料的儿童。8月24日,市慈善总会助学款发放仪式在石马村委会举行。6000元助学金,1500元捐给了刚刚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其余9名小学和初中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均受助500元。
与这十名学生同时接受捐助的,还有我走访中发现的乐山一中贫困小师妹龚晓红。因她不在村委会确定的困难学生名单中,我在高中同学群中为她争取到了同学蒋煜风对她的定向捐助,高二、高三每年资助她1200元钱,直到考上大学。
霜降过后,乡下气温明显转凉,为贫困户特别是贫困儿童募集过冬衣物,让各村“第一书记”牵挂在心。经乐山市实验小学组织募捐,全校师生为全市贫困村百姓捐赠儿童、成人秋冬衣物数千件。我一边去实验小学为石马村民领取了170余件、4大包衣物,一边在报社内部组织捐衣,先后为村民送去了300多件秋冬衣物(儿童衣物居多),很快发放到了确有需要的贫困户手中。羽绒服、毛衣、马甲、大衣、风衣、棉衣、长裤……这些衣物,起码都有七八成新,厚实、暖和、美观、实用,给贫困户过冬带去融融的暖意。
修通“通组”断头路
要致富,先修路。
眼见一条下雨天稀泥厚度超过脚背的红土路,仿佛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条平整发亮的水泥路,何等快意之事!
其实,石马村的路,在我们驻村之前已有巨变。两年时间里,全村超过50%的泥巴路迅速建成水泥路,十个村民小组的通组路,除了五组、四组外都已修通,各组还剩下些通组断头路和大部分入户路尚未贯通。
总长4.5公里的五组通组路,早在今年年初就列入石马村的议事日程,可资金不足,迟迟未动工。几个月前,各方整合之下,总算筹集了3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同时,村民自筹十多万元,与项目资金相加,先修好了2.5公里,还剩下两公里,等下半年筹资动工。
9月的走访中,我明显感到这条路上的强烈对比。走在修好的2.5米宽水泥路上,一路通达,顺畅行进。然而,一走到尚未施工的土路部分,当天下雨,稀泥多得让我几乎找不到下脚的地方……
走访结束不久,这条路后期项目资金筹集到位,老百姓的筹资款也全部缴齐,准备复工。因为中标施工队工期较紧,要等上个标段修好以后,才能继续修建。11月2日,该路复工。10天时间,这条厚度接近20厘米、2.5米宽的水泥路在竹林、山丘、田野间蜿蜒前伸,于11月12日顺利完工。
再过几个星期,石马四组的两公里通组路也将动工。经多方协调,筹集20万元项目资金,加上村民自筹十来万元,已经凑够了工程费用。等招标完成,施工队就可进场施工。其余的道路改造,有待工作组和县、镇、村共同想办法,多方筹资,继续修建。
除了修路,还要修桥。国庆前召开的村民组长大会上,我听说村上有两座石板小桥因水毁影响附近村民通行,然而,今年村上的公共维修项目资金额度已经用完,如果等明年项目资金来了再修,村民还将有半年时间忍受出行不便,或者绕行他处,或者跳跃过沟。会上,我当即表态,尽快想办法,为村民解决这一出行难题。
这笔工程款,出自我筹集的3万元同学私人定向捐款。刚刚拿到这笔捐款时,我也心怀忐忑,生怕用得不好,辜负了同学的信任。尽管同学说了,由我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捐款用途,可我还是将每笔捐款的用途分事先、事中、事后三个节点,在同学群中公布使用计划、用途、明细,征求大家使用方式、数额、意见,列出清单,附上单据和图片,让用出去的每笔捐款,都能在阳光下接受大家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