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构建重点新闻网站立体传播新格局

  • 《青年记者》杂志  

 

守正,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提高业务能力结合起来

新闻观是对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等的性质、地位、作用、意义、衡量标准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总的看法,是对新闻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思想方法的集中概括。

意识形态究其本质,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没有超然于意识形态之外的新闻舆论工作、没有超越阶级立场的新闻自由。意识形态领域、新闻舆论工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就会占领。党的新闻舆论阵地,要真正担负起习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要求,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灵魂、挺起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精神脊梁。

守正,要在坚守喉舌观、党性观和找准为党为民结合点上做文章

一段时期以来,新闻网站在市场化大潮中确实存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泛化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不持续、不细化、不深入,甚至标签化、概念化、表面化。一些年轻采编人员陷入对西方新闻自由、新闻专业主义等一些“大词”的盲目崇拜。

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总要做某个阶级、阶层、党派、集团的喉舌,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和鲜明特色。实际上,根本不存在没有立场的观点和方法。新闻价值观归根结底就是新闻为了“谁”和怎么“为”的问题。新闻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西方新闻自由论者把媒体包装成“第四权力”“社会公器”,其实能发什么不能发什么都有其阶级属性和利益标准。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本·巴格迪坎在他于1983年出版的《传播媒介的垄断》一书中,就揭示了所谓的新闻自由:“新闻报道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基于价值观念上的判断。客观环境中有无数事件,到底报道哪个?不报道哪个?记者观察到无数事实,哪些要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事实,哪些被写进稿件?被报道的事实,哪些写进第一段?另外,在发到编辑部里的报道中,哪些安排在头版予以突出处理?哪篇被放在内页或干脆抛掉?这些问题中,不管哪一个,其所作出的决定,都不是真正客观的。”

毛泽东1957年5月18日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新闻的形式并没有阶级性。但是,问题在于内容,表现什么思想、什么主题、什么倾向,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就有阶级性了。报纸同政治关系密切,甚至有些形式,有些编排,就表现记者、编辑的倾向,就有阶级性、党派性了。”

刘云山2003年10月15日讲话说:“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已经成为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工具。他们竭力宣扬新闻媒体应成为所谓‘社会公器’,成为制衡党和政府的‘第四权力’,实质是否认新闻的党性原则,否定新闻媒体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反对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他们竭力宣扬所谓‘新闻自由’,实质是要让我们放弃新闻管理,改变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性质,最终搞乱人们的思想,搞垮我们的党和国家。”

习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明确要求:“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因为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统一、根本一致的。做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就是要在反映党的主张和倾听人民意愿、百姓心声上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结合文章,找到为党为民的共鸣点。早在2006年,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对浙江省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12个字的要求,即“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其中就把“为党为民”放在第一位来强调。

重点新闻网站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更好地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就要更加强化“以人为本做新闻”的本事。目前网络媒体存在对明星、富豪过度聚焦和对普通百姓、弱势群体过度失焦的现象,这都体现了常规视角人文深度缺失的弊病。新媒体时代“以人为本做新闻”,应该坚持以人为中心,保持媒体独立的品格,关怀与尊重每一个个体和生命;要更加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要增强平民意识,把报道普通人放在重要位置,在更高层次上关怀人的内心和命运;要以平等的姿态融入普通百姓当中,要避免关怀与伤害的悖论,让普通人的尊重感、获得感超越因传播偏向引发的媒体虚妄的成就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