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流院校啥时摆脱二等公民地位

  •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二本院校的大三学生,刚纠结完这个学期是外出实习还是留校上课,又陷入了就业与考研的抉择。“去实习可以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专业知识,很好,去吧!”专业课老师的支持,反倒让我战战兢兢,为什么高校课堂留不住学生,连老师也开始鼓励学生快点走出去了?难道是我们已经具备了应对社会的能力了吗?进入实习期后,我得到残酷而现实的答案:显然不是。

现在,我将我的困惑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学弟学妹们在每一个需要选择的临界点,都能用更丰富的社会经历、更理性的思考去权衡和面对。在“一考定终身”仍是主旋律的今天,211、985的高材生们尚且在升学、求职路上频频失利,何况我们是一群要越过高墙、淌过湍流才有资格去拼一拼的二三流院校学生。

3年前,我在县重点高中,梦想着进入一所还不错的大学。后来高考失利,身边的朋友都奔着重点去了,我在远走与复读之间犹豫不决。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重点高校的一众学长们语重心长地说:“奋斗靠个人。”于是,我擦干眼泪背起行囊去了武汉某二本院校。

在这所二本院校,我的确得到了许多在重点高校的同学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如第一名、奖学金、中心主任、班长等等看似重要却实为鸡肋的荣誉。但与此同时,我失去更多:我没有去港澳台、国外做交换生的机会;错过了考英语四六级的最佳时间;无法满足各项全国大学生招募活动的门槛要求,与许多高大上的活动失之交臂;学校的图书库里想找的电子论文永远要自己付费购买;假期调研找不到合适的指导老师;办活动拉不到大赞助……或许,社会实践还有可弥补的方式,但能力有高低的专业老师却让人不禁想用“痛心疾首”来形容。

在不知道“新闻民工”这个说法时,我坚信女记者都是杨澜和柴静。后来才知道,无数新闻学子毕业后转身就投向他行,因为无法适应、无法深入、无法提升。有同学抱怨:“原来大一上学期的好老师是为了忽悠我们不退学、不转专业呀!”紧接着两年的学习,坑爹、奇葩、无奈、后悔等词汇,频频成为大家嘴里的主流词汇。

“考研吧,同学们!在无法和重点院校的学生‘拼爹拼背景,拼能力拼学历’的时候,你们只有升学才有路。”在考研动员大会上,班主任的话声声刺耳却字字在理。我们都知道,现在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家境、背景上早已有了天壤之别。曾有前辈感慨“我花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其实,来自农村的孩子,身背学费贷款、就业遭遇学历或家庭歧视,每天奔波求立足,即使努力了18年,依旧进不了咖啡厅。

关系较好的老师曾劝我:“你的实力远不在此,这里的老师不能满足你的专业需求,还是考研吧,到更好的学校去接受教育。”我似懂非懂:懂的是,二三流院校的老师,水平与重点高校确有差距;不懂的是,更好的学校会不会敞开怀抱接受来自二三流院校的我?据说,现在好学校都有了隐形标准,择本科院校“优”而录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