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学者合作完成百余万字《汉镜文化研究》

  • 中新网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电 (记者 马海燕)由中日两国32位专家学者合作完成的百余万字《汉镜文化研究》25日在京与公众见面。这部全面系统研究汉镜的集大成之作,为研究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比之过往相关研究,该书具有百科全书式特点,不仅对汉镜的分域、分期做了详细考察,对汉镜的形状、纹饰做了深入分析,而且对汉镜的制作工艺和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了认真探讨,对汉镜的铭文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值得一提的是,铜镜铭文形成于西汉初期,书中列举不少前所未知的铭文,进一步展示了汉镜铭文的丰富多彩。

  中国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铜镜对于中国人不仅具有"正衣冠"的实用功能,还具有"明镜高悬"的社会意义。中国铜镜有悠久历史,尤以战国镜、两汉镜与隋唐镜为三个高峰,而汉镜承前启后,品种繁复,发现数量也最多,历来是研究与收藏的重点。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表示,西亚地区最早的镜子出现在约9000多年前,为黑曜石制成。中国的镜子有自己的特点,以铜镜为材料,其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殷商时代。汉代青铜器上承战国传统,曾产生许多精美作品,然而青铜器工艺总趋势是逐渐衰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为其他品种所取代,但铜镜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得到了发展,其奥秘值得探讨。

  课题组组长、清华大学顾问教授王纲怀介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的32位专家学者组成的课题组,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54篇学术论文的写作和204面铜镜的图片整理和铭文释读,研究成果汇集成今天厚厚的上下两册图书,上册以研究部分为主,下册为图录部分,希望能对中国铜镜研究有所贡献。王纲怀还向清华捐赠了一面他从日本购回的明代大铜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