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空气还不如前年

  • 南方都市报  

2013年1月21日,PM2.5超标,广州城际一片灰霾,“小蛮腰”看不到了。实习生林宏贤南都记者冯宙锋摄资料图

南都讯记者靳颖姝2013年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比2012年略有下降。据省环保厅和香港环保署4月30日发布的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控网络2013年监测结果,2013年珠三角区域全年空气达标天数比例为82%,比2012年的84%略有下降。4项空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和臭氧的年均值与2012年相当;而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则分别上升了5%和13%。

从化天湖最好佛山金桔咀最差

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监控网是粤港环保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由16个分布于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组成。其中13个位于珠三角经济区内,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惠州、东莞、江门、肇庆、顺德、惠阳、番禺及从化;而其余3个则位于香港的荃湾、东涌及塔门。去年广州万顷沙站点因建筑物维修无法运转,故去年有数据的监测点位总共有15个。

监控网络根据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综合计算出“区域空气质量指数”,指数愈大,表示区域空气污染程度愈高。

据监测结果,去年有数据的15个监测点中,区域空气质量指数年均值最低的是从化天湖,为1.17,这也表明从化天湖点位的空气质量最好;而空气最差的点位则在佛山的金桔咀和惠景城,年均值分别为1.88和1.76。

6、7月最好1、10、12月较差

监控网络自2006年启动至今,珠三角区域空气全年达标天数的百分比(达标率)由2006年的68%增至2013年的82%。监测报告认为,这趋势与粤港两地近年加大力度推行的大气污染减排措施有密切关系。但南都记者通过对比2012年报告却发现,珠三角区域2013年的空气达标率比2012年的84%下降了两个百分点。空气污染物浓度方面,二氧化硫和臭氧的年均值与2012年相当;但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PM10)则呈现出反弹趋势,分别较2012年上升了5%和13%,值得警惕。

从污染物浓度平均值的月度变化图可以看出,一年中珠三角地区空气最好的是在夏季的6月和7月,最差的季节则是秋冬季的1月、10月和12月。

监测报告认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在冬季(第一季及第四季)较高,而在夏季相对较低。夏季的污染物浓度较低,主要是由于夏天的偏南季候风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较为洁净的海洋性气流,同时还有较多雨水清除污染物,再加上混合层较高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而臭氧的浓度在9月和10月份较高,主要是由于其间区域内出现较多的日照强、云量少、风力弱等气象条件,有利光化学反应,因而产生较多的臭氧等光化学污染物。

报告解读

光化学污染仍待改善

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反映近年粤港推行的减排措施,已对珠三角区域的整体空气质量带来改善。不过,监控网络同期录得的臭氧浓度的年平均值则上升了13%,反映区内的光化学污染仍待改善。

香港在2013年3月发表《香港清新空气蓝图》,广东省也在2014年2月公布了《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双方分别提出了一系列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全方位地减少由海陆交通、发电和非路面流动机械等带来的空气污染。

该负责人还透露,4月25日,省政府已经与全省21地市及顺德区政府分别签订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未来粤港地区会继续共同推动空气污染的联防联治,进一步改善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