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打赌为何总“逢赌必赢”
如果我说的不对,输你们一瓶茅台酒
有一次,周恩来给毛泽东主席拟写出一个有关中苏签订尖端武器协议的报告呈上去后,毛泽东批了“原则同意”四个字。晚8点,这份报告批转到周恩来手中。周恩来立即吩咐身边工作人员通知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雷英夫看看这个报告,以便吃透精神。
可是,值班秘书打电话四处联系,却哪儿也找不到雷英夫,只好向周恩来报告:“总理,找不到人哪。”
周恩来皱起眉头问:“你都找了哪些地方?”
“家里没人接电话,又问了总机、值班室,还给办公室打了电话……”
周恩来了思索了一会忽然说:“噢,对了,他一定是看戏去了。”
“怎么可能呢?早不看晚不看……”秘书们不信。
“他是看豫剧《大祭桩》去了。”周恩来说得很肯定。接着,他满有把握地微笑着说,“这样吧,你估计戏散的时间,再往他家打电话,如果我说的不对,输你们一瓶茅台酒。”
身边工作人员美滋滋地想,要真能赢总理一瓶茅台酒,那当然是平生一大幸事,星期天还可以一起打牙祭,享受享受……所以,大家都憋足劲等着见分晓。
晚上11点,周恩来的秘书给雷英夫打去电话,果然找到了人。问他干什么去了?他说看豫剧《大祭桩》去了。
大家都很惊讶:总理怎么能未卜先知呢?简直神了!
“逢赌必赢”有“绝招”
很显然,周恩来两次下结论都是有把握的,他自有赢的“绝招”。
对“刘闯甩刀是假”,周恩来解释说:“我敢说他是假的,是因为刘闯的刀是从45度的角度甩出去的,然而刀子扎在匾上却成了90度,这就露出了破绽。刘闯的功夫就在于将刀子藏得很好。”
事后,夏奎斌对这件事记忆深刻,感想颇多,他经常说:说实在的,这件事不仅让我见识了总理明察秋毫的眼力,而且使我对自己今后的演出要求更严了。
“赌茅台”事件中,秘书们没有赢得茅台,对总理料事如神很是纳闷,望着大家迷惑的神态,周恩来笑着说:“其实很简单。你们没看报吗?常香玉来京献艺,今天演出的是《大祭桩》。”
秘书仍然不解:“这并不能得出雷英夫去看的结论呀。”
“你别忘了雷英夫是河南人,爱听豫剧。”周恩来不慌不忙说,“主席称他是洛阳才子么。”
秘书还是摇头:“这只存在可能性,并不存在必然性。”
“是呀,有了可能性就能进一步作判断。”周恩来双手抱臂,笑眯眯地给大家做一番推理:“中国妇联今天不是发票了吗?小超就得到两张票。雷英夫的爱人刘革非也在中国妇联工作,当然也会分到两张票,票到了洛阳才子手里还会浪费吗?可能性就变成了必然性。”
总理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
周恩来总理善于观察周围发生的情况,并能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思考和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样,他对部属的情况自然熟悉,经历、家庭、禀性和嗜好都了如指掌。
秘书们本以为到手的茅台就这样给溜走了,留下的是大家对总理由衷的敬佩!(文/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