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战车”轰然碾过证监会

  • 未知  

5月6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题为《A股扩容成“不能承受之重”》的述评,对4月18日证监会“半夜鸡叫”以来,200多家公司密集披露拟上市资料表示了担忧。文章说:融资功能遭遇“过度开发”的忧虑困扰着低迷的A股。

应该说,新华社的忧虑是“迟到的忧虑”,市场已经通过连续的阴跌表达了恐慌。而在民间,一则段子生动地传递了股民的无奈:近日,某邻国领导人在万人大会上宣布要登上太阳,全场一片哗然:“太阳上那么热,怎么上去呢?”领导人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说“我们天黑去!”全场掌声雷鸣。而在中国,证监会开会研究新股发行,大家质疑道:“新股那么多,大盘得跌多少啊?领导回答:”“我们晚上发!”。

证监会主席、足协主席和城管队长,大概是当今中国最难干的三大岗位。你怎么干,似乎都是错,嘘声总是会从某个方向传过来。或者我们可以借用一个时髦的词汇,他们都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要理解为什么在股市低迷时,IPO还不断加码,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参与和影响中国股市的各方,看看他们都有什么样的诉求,你就会恍然大悟。

首先,从中央政府角度看,今年经济存在沉重的下行压力,急需要股市为稳增长发挥作用。股市怎样才能稳增长?当然是多为企业融资。从央行和银监会角度看,中国企业负债率偏高,对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威胁,急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而股市应该发挥作用。股市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当然还是多为企业融资。

从各地政府角度看,房地产疲软了,卖地收入下降了,保增长、维持政绩的压力山大,他们同样希望能从股市上多拿点钱。比如无锡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就这样说:“努力实现全社会融资总量超2000亿元,其中新增本外币贷款超800亿元。大力推动企业公开上市和挂牌交易,力争新增公开上市和挂牌交易企业30家。”仅仅无锡市政府这么想吗?当然不是,你随便翻翻各地政府的工作报告,把IPO大跃进列入工作目标的比比皆是。知道地方政府对股市寄予了多高的希望了吧?!

从企业角度看,他们更是着急上市。一来可以圈钱、上项目;二来可以让股东实现一夜暴富。这些原始股东的持股成本,往往只有几毛钱,最多两三元钱。但股票一上市,往往是十几元、几十元。这些股东里有创业者,还有上市前突击加盟的各路“豪杰”。而这些“豪杰”可不是坐享其成的人,人家有可能为企业上市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人,手眼通天,他们当然觉得IPO规模越大越好,门槛越低越好。

然后,就是股民和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一般是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同步参与的,人家可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有中小股民,才会希望股市永远不扩容。但是,他们的力量太弱小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证监会能怎么做?拦着不让IPO,你不仅得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还得罪那些手眼通天、埋伏在拟上市公司里的“各路豪杰”。证监会在我等平民眼中,是正部级单位,强大无比。在上述各方面前,恐怕弱小得很吧!

其实话说回来,就是中国股市永远不IPO,股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吗?当然不是!保障股民的利益,首先还是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且,要彻底解决中国股市的问题,还要推行注册制,让上市名额不再成为稀缺资源。这样,有门路没有门路的各种企业才能在股市上竞争,草根企业才能脱颖而出。

在公司估值上,审批制和核准制之间存在巨大缺口,这个缺口就是因为目前上市名额稀缺造成的溢价,或者叫壳资源、壳价值。审批制造成的泡沫早晚要被挤出,估值缺口需要通过暴跌来对接。既然如此,现在顺势扩大IPO规模,让这个对接早日实现,岂不更好?至少,可以用今天的挨骂换取明天的不挨骂。

所以,目前的局面是各方力量博弈的必然结果。2014年,庞大的IPO战车注定要来,车轮滚滚,谁都无法阻挡。证监会“审时度势”,顺势一拉,让这战车从股市身上,也从自己身上轰然碾过。我觉得,他们有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气概。因为不少恶名,需要他们来背负。

那股民怎么办?我想他们只能接受现实。中国股市是怎么回事,股民心里其实非常明白,既然你在这种情况下还愿意玩,只能愿赌服输。唯一的希望,是证监会搞好市场监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如果这个底线仍然守不住,A股市场就只能关门了。

量价背离藏何玄机

黄金1280只要破,必将瀑布

传媒中国股评:“扩容战车”轰然碾过证监会,转载请注明本文网址。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