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剪刘”的艺术生活
- 南方都市报
第33期
(逢周二出版)
顾客侧面站定,他目光专注一掠,左手捏绒纸,右手提剪刀在纸上灵动游走。10秒钟,一幅生动的剪影即告完成。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目,细致入微到甚至连睫毛、额头皱纹都清晰可见。刘期培手中的剪刀就像传说中马良的神奇画笔,瞬间让人物神态跃然纸上。
刘期培现在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摆摊,从事剪影30年,经他手做过剪影的人超过20万,其中包括前国家主席华国锋、前文化部部长王蒙以及国际大体联主席乔治·基里安等,人送外号“神剪刘”。
10岁开始练祖传绝活
锦绣中华民俗村徽州街入口,刘期培在这里长期摆摊。一般一幅剪影50元,10秒立等可取,因惟妙惟肖,颇受游客欢迎。还有人为了找刘期培剪影,先花钱买景区门票进去,剪完就出来。“剪影最重要是把人物的神韵剪出来,不光要形似,传神最重要。”刘期培说,几十年的经验和坚持,让他能够瞬间把握人物面目特点、个性,并用剪刀迅速地表达。
“每个人特点不同,许多人排队剪时,我眼睛一晃,只看眼前不管其余,定格人物一瞬间的神情。”刘期培以剪刀代画笔,20年来,剪完从不需修改,一气呵成。因为手快,技艺一绝,虽然在景区内摆摊,但刘期培的生活倒也十分滋润,经常中午小酌两杯,双颊带着微红开始工作。按他的说法,喝点小酒工作起来“带劲”。
刘期培的剪影是祖传绝活。1961年,他生于四川彭县,家里兄弟姐妹5个,他最小。在刘期培的印象里,父亲是个无所不能的人,会写字、画画,还对中医有研究,对算账也精通。父亲从小就教刘期培写字、画画,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父亲的剪纸手艺,“看他剪这个那个,就想学,但开始年龄太小没法拿剪刀。”父亲看他喜欢剪纸,便经常找时间教他。10岁左右,刘期培就开始用剪刀了,因为长期耳濡目染,上手非常快,动物、花草等一学就会。上小学时,刘期培经常给同学们剪小动物、人像等。“那时上学,书包里经常带着两样玩意:剪刀和口琴。”刘期培说,口琴是他的另一爱好。
跑成都花会赚到第一桶金
刘期培真正开始人像剪影,始于1982年。高中毕业后,因为家贫,他没有继续读大学,而是到家乡彭县电影院当美工。平时的主要工作是画海报,他还记得曾为隔壁供销社画过烟、酒等广告画,每月工资28元。那时正值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有朋友看他画画不错,剪纸也很好,就劝他出去闯一闯。朋友建议他去成都的灯会、花会等人多热闹的地方为人剪影。
刘期培动心了,向电影院请了10天假,去参加成都花会。他在那里摆了个摊,给游人剪影,一个收3毛钱,一天下来,竟也吸引了四五十人光顾,挣了十几元。“之前从未靠给人剪影赚过钱,这次一天就挣了半个月工资,当时住一晚旅馆也就5毛。”回忆当年情景,刘期培依然难掩兴奋。通过剪影赚了“第一桶金”,让他更坚定了离开电影院出去自己闯的想法。
在成都花会呆了一个月后,刘期培开始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花会、灯会、庙会等。如河南洛阳的牡丹花会,重庆的樱花会、菊花会等,他和妻子都曾跑过。而随着时间的累积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剪影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从最初的每人3毛,到后来的5毛、8毛、1元、2元。1989年在河南牡丹花会上,刘期培的一幅剪影就要2元钱了。他的剪影技艺也大为提高,最开始为一个人剪影约需30秒,后来缩短为20秒,时间越来越短,技术也越来越娴熟。
女承父业崭露头角
到全国各处赶场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刘期培想在一座城市安定下来。1992年,他来到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之所以选择深圳,还要从1990年说起。刘期培回忆,当年珠海经济特区成立十周年,邀请四川的民间艺术团前往助兴。刘期培也在受邀之列。从没来过南方的刘期培,在珠海“一炮打响”。他的剪影摊位前,最多时排队者超过100人,还有许多来自香港和澳门的面孔。
刘期培在珠海忙活了一个月,随后又转到深圳。这是他初次踏足深圳,印象不错。1992年,受当时锦绣中华景区负责人邀请,刘期培正式进驻民俗村,开始了他至今20多年的摆摊剪影生活。2009年,刘期培的剪影入选南山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大女儿刘雅洁是刘期培的正式传人。刘期培说,大女儿也是从小喜欢剪影,不过目前年龄还小,没有自己走南闯北的丰富经验,所以虽然技术已掌握,但在抓神韵方面还欠缺火候。尽管如此,刘雅洁也已在许多才艺大赛中崭露头角,前年的深圳外来青工才艺大比拼,她还拿了个金奖。现在,刘期培参加各种大型非遗展演活动,都会带着女儿一起去,她偶尔顶替父亲为顾客剪影。
未来希望更多走出去
现年28岁的刘雅洁大学学的是艺术设计。“小时候父亲忙,我自己剪一些花草、小猫小狗之类的,还有简单的蝴蝶。”刘雅洁说,真正练习人像剪影是在大学里,她经常拿妈妈、妹妹等亲戚朋友当模特。
虽然已经系统地学了7年,但说起自己的技术,刘雅洁很谦虚,“如果说父亲的剪影神韵能表现十分,我现在可能只能表现7分。”她最佩服的是父亲对人物神韵把握的精确。有次一个顾客剪完一张之后,要求再剪一张送人。刘期培照做,结果两次剪影作品可以完全重叠,就像是一次剪出来的一样。这在刘雅洁看来,太厉害了。
经常跟着父亲参加活动和比赛,刘雅洁也很想去国外表演,想着以后技术好的话,不仅在锦绣中华,还要更多地走出去。她已经做好了从事剪影这个工作的准备,现在每天都练,家人当模特都剪遍了,她就从电视、网络上找有特征的人。“每天练习各种造型增加难度,比如戴帽子的、叼烟斗的、戴围巾的等”。
在刘期培看来,现在的年轻人追求不一样,觉得剪影又辛苦又赚不了钱,大多不愿学。而他却把剪影当成一个事来做,觉得别人开心自己也很开心。“但毕竟我一个人的力量微薄,这项技艺如果不加以保护,没有一个弘扬的平台,只能越来越小众。我自己也时常想,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个平台,我可以拿出精力来办培训班,或教教小学生也好,毕竟这是中国珍贵的传统艺术,失传了很可惜。”刘期培说,希望以后能够走出国门,把剪影发扬光大。
专题统筹:南都记者王烨张哲
采写:南都记者王烨
毕竟我一个人的力量微薄,这项技艺如果不加以保护,没有一个弘扬的平台,只能越来越小众。我自己也时常想,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个平台,我可以拿出精力来办培训班,或教教小学生也好,毕竟这是中国珍贵的传统艺术,失传了很可惜。———刘期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