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比歼31更适合做中国海军舰载机
- 现代舰船
美国海军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 中国航母的舰载机战力评估
对于中国航母舰载机来说,数量优势和作战能力优势的区别一样明显。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瓦良格”号为例,其在苏联时代的配载方案,是24架苏-27K或者36架“米格”-29K,中型的“米格”-29K相对于有史以来体积最大的舰载战斗机苏-27K/苏-33(机身长度达到惊人的21.94米)也仅有不到50%的数量优势,反应到我国自用航母上也是如此,比“米格”-29更大的“鹘鹰”(“鹘鹰”岸基型翼展达到11.5米,与“米格”-29K的11.99米类似,而舰载版必然有更大翼展,后文将详细论述,机身长度皆为17米左右),和比苏-27K/苏-33更短小的歼-20(当前公允的长度在20米上下)。其数量优势将进一步缩小,而性能上的劣势将更进一步的放大。
前文已进行分析,该机如果需要将空重控制在与F-35A类似的12吨级,其内油容量需要控制在4吨级,其载油系数比以短腿著称的F/A-18“大黄蜂”更为突出。特别是该型机转为舰载机使用,更为明显。而如果要取得较大内油,其重量则会发生膨胀,导致飞行性能严重恶化。
体型与之类似的F-35在发展为舰载机F-35C的过程中,空重增大到15700千克,机翼面积从42.7平方米放大接近20平方米达到了62.1平方米。F-35在改进改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鹘鹰”一样必然会遇到,舰载机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确保在低速状态有足够的升力,而“鹘鹰”样机较小的机翼面积无法满足在航母上起飞或者着舰的需求,只能和F-35C 一样靠放大机翼实现,而放大机翼增大空重又必然需要更大的机翼,形成一个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循环。在正常的技术水平下,“鹘鹰”舰载改进后空重接近15吨是很有可能发生的,而这个状态下的推比,载油系数问题都将极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