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文博会 请你的脚步慢些

  • 南方都市报  

比往届增加一天,但观众在第十届深圳文博会上停留的时间并没有增加。我是指每个展区的人均停留时间。也难怪,大部分人要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把9个展馆逛一遍,算下来,每个场馆只有那么几十分钟。走马观花导致的结果,就是把一个活色生香的文化博览会,硬是给逛成庙会。

那么,文博会应该怎样逛才合适?还是要找准自己最感兴趣的点沉浸其中。此次文博会上,我偶遇一位观众。他是3号馆动漫馆的参展商,展会期间,每天中午,他得空就往2号馆文化创意设计生活馆(A馆)跑。在台湾馆遇到他时,他正举着单反相机对着台北故宫博物馆的衍生产品一顿狂拍。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了。原来,这位先生将于下个月底去台湾自由行,这次是利用文博会的机会“踩点”。在仔细参观了台湾馆后,他决定修改行程,把文博会上推荐的苗栗县列为行程之一,苗栗县的参展商给他留下了联系方式,并邀请他到当地再聚。

事实上,参展商比观众想象中的更为热情。且不说旅游原本就是文博会的一个重点展示项目,能在文博会上遇到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人脉积累,通过当地人了解当地特色文化,这种直观感受,是阅读旅游书籍得不来的。然而,在热闹的公众日,有赠送礼品的参展商门口排长队,没有免费礼品的展区人气寥寥。一些参展商颇费心思地邀请了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在现场演示创作,观众却把他们作为拍照背景,鲜有人关注实质内容。

在多彩贵州馆,一位苗族刺绣传承人在现场制作苗族裙子刺绣。几位观众过来,得知这裙子不卖,转身就走。只有少数人会留下来,认真看上十几分钟。刺绣伤眼,一双苗族手工布鞋,精选当地9月的竹叶镶入鞋底,再手工纳鞋底,完成一双要十几天。很多人连看上5分钟的时间都不愿意多给。

台湾木雕协会理事长杨永在现场演示木雕创作。观众们却更喜欢热闹的歌舞表演,看大师雕刻1小时,似乎不如去其他展馆转转更合适。但只要观众提问,杨永在很乐意分享创作收藏心得。如何挑选木料,如何分辨真假沉香,如何选择木雕精品……这些知识,真正能帮助观众慧眼识珠,尤其在鱼龙混杂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可惜大部分观众匆匆一瞥就离开了。

唯有当观众学会慢行品味人文,停下来和大师聊聊天,和当地工作人员说说话,文博会的热闹,才不会流于表面。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