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漱石:我这辈子总摆脱不了刘少奇的阴影

  •   

  非凡的革命轨迹

  翻开饶漱石投身革命后30年的履历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历经艰险、充满传奇色彩的闪光轨迹。

  饶漱石,曾用名梁朴、赵建生,1903年出生于江西临川县钟岭乡(现抚州市临川区)饶家村。应验了“古今临川多才子”的美誉,少时的饶漱石天资聪颖,念书过目不忘,乡学、中学,直至考入也算名牌大学的上海大学,可谓一帆风顺。饶漱石是1923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5月,他作为中共江西省委的特派员,来到方志敏所在的弋阳、横峰,协助两地建立了隶属于赣东北特委的弋阳、横峰两个县委。之后,奉调杭州,担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在地下斗争的险恶环境下,出于保密,中青年的饶漱石被同志们称为“小姚”,“姚”是“饶”的谐音。

  当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坠入失败的深渊,许多优秀共产党人倒在叛逆者蒋介石的屠刀下之时,饶漱石幸运地由党组织保护下来,于1927年11月被派驻法国和苏联学习。一年零三个月后,饶漱石奉命回国,来到东北开展地下工作,先任共青团满州里省委书记,后代理中共满州里省委书记。在饶漱石出色的领导下,地下省委在哈尔滨皮鞋厂,成功地组织了震撼东北的工人大罢工。

  1930年春,饶漱石在沈阳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因其身份一直不为敌人所知,在关押了将近一年后被释放。翌年2月,因其难以在东北立足,中央将他调往上海从事工会工作,先后担任上海工人联合会主任兼党团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兼秘书长等职务。

  王明中央推行的“左”倾盲动路线,不但使党在城市的力量损失惨重,就连在上海的中央机关也不得不向江西苏区迁移。1933年1月,饶漱石改任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华北办事处主任,留在这座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都市里坚持斗争。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派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一纸电令,将饶漱石调到苏联,出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从这时起至1939年10月,是饶漱石工作和学习上获益最大的四年。他不但全身心地投入主编《救国时报》、《华侨日报》的工作中,还有机会到美国、法国开展国际工运活动。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提高了他的马列主义政治水平。

  1939年底,饶漱石奉命回国,以令人刮目相看的政治面目,出现在党内。他由中央派人直接护送到皖南,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书记为项英。此时东南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参与新四军的领导。毛泽东对饶漱石在东南局、在新四军当中的作用分外重视,明令让他与项英、叶挺共同负责华东方面的军政要务。

  历史卷起的波涛,又一次把饶漱石推上了潮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给他带来了新的政治契机。

  1941年1月9日,皖南事变业已爆发,在新四军军力遭受重创,副军长项英与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率部不告而别的情形下,饶漱石与叶挺领衔,以中共东南局的名义,连向中央发出两封电报。前一封是痛陈敌情,要求中央速向国民党交涉,后一封要求由饶、叶相机处理军政大计。中共中央很快回示,明令饶、叶共挽危局,饶在政治上负责,叶挺在军事上负责。这样一来,饶漱石就担任了中共东南局代书记及新四军中的数项要职。然而好景不长,同年1月2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饶漱石的地位一下有些尴尬了,中央考虑到邓子恢在安徽脱不开身,决定由饶漱石代理他的职务。3个月后,中共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组建华中局,刘少奇为书记,饶漱石为第一副书记。这样的安排说明了中央对饶的器重。1942年3月,刘少奇奉调中央工作,饶漱石上升为华中局的一号人物:华中局代理书记,并兼任新四军政委。

  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饶漱石当选为中央委员,正式担任了中共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职务,地位日益显赫。

  1946年1月,根据党中央的部署,新四军军部兼管山东军区,陈毅任军区司令员,饶漱石任军区政委。山东为我党我军的主要战区,下辖滨海、鲁中、鲁南、胶东、渤海5个三级军区,总兵力达22万人。按照“党指挥枪”的政治原则,饶漱石成为这支部队的最高当家人。这年4月,饶漱石作为北平军调部的代表,由伍修权等人陪同,与美国代表白鲁德、国民党代表赵家骧等飞抵沈阳,进行国共东北停战调处。这时,我军没有设立军衔,为便于与国民党军方代表平衡地工作,对各地派去的我方代表授以军衔。沈阳代表饶漱石被授中将衔,而太原代表陈赓、本溪代表许光达等人,只授少将衔,饶漱石在我军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饶在东北调处期间,以其出众的口才和政治智慧,在谈判桌上舌战美蒋代表,捍卫了我党我军的利益。

  东北的停战调处还未结束,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饶漱石赶回山东,与陈毅一道指挥军民御敌。只半年时间,我军在山东的战局由开始的吃紧转变为节节获胜。1947年4月,中央决定成立华东军区,由陈毅、饶漱石任军政领导。而在党内,饶漱石又是中共华东局的书记,是陈毅的上级。华东军区下辖鲁、苏6个军区及1个分局,兵力达40多万。

  随着华东战区的局势朝着有利于我军的方向发展,饶漱石在中央、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地位日益上升。1948年下半年,党中央在所有的电报中,对各大战区党政负责人的排列,都是把饶漱石的名字放于前面,之后才依次是邓小平、贺龙、徐向前、薄一波、聂荣臻等人。

  饶漱石没有辜负中央和毛泽东的厚望,在淮海战役中,他贯彻“政治工作的准备,力求完备周到”的电示,开创了具有我军特色的生动有效的政治工作局面,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较大贡献。饶漱石对于接管城市的经济管理,具有较高的领导水平。我军占领上海之后,他与上海局书记刘晓、上海市长陈毅一道,领导大家克服经济困难,保证民众基本生活,稳定新上海,政绩突出。

  建国之初,饶漱石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这是一项没有第二人的殊誉。按照当时的惯例,各大区的军政委员会主席,都是由各大区的司令员兼任的,只有饶漱石是例外。这样饶比其他大区的军政委员会主席要风光得多。

  1952年夏,饶漱石与高岗、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奉调中央,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就是有名的“五马进京”。翌年初,饶漱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成为令人瞩目的党内政要。

  从1923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到1953年担任中央组织部长,饶漱石逐步成长为我党颇有影响的高层领导。从常理推断,这应不是他政治上的顶点,他完全有可能上升为影响更大的政治人物。令人扼腕的是:从他担任中组部长起,就开始在作茧自缚。驱使饶漱石走上身败名裂之路的,是原本就潜藏很深、遇到时机就要恶性膨胀的政治野心。如同任何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一样,饶漱石的政治野心不是一朝一夕才有的,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过运用政治手段打击别人,巩固自己地位的前科。

  保位置挤走陈毅

  1942年3月,刘少奇奉调中央离开新四军,饶漱石上升为中共华中局的一号人物———代理书记兼新四军政委。

  当饶漱石在双重高位上工作了5个月的时候,这年9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之间关系的决定》。文件既强调了党在军、政、民当中一元化领导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实行民主集中制,防止党委包办、代替政权和民众团体的现象。

  中央的文件,旨在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而饶漱石则大受触动,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政治上的危机感。他心里明白:自己在华中局和新四军的职位上五个月了,各方面的反应并不很佳,各种各样的议论甚多。说饶书记不能像少奇同志那样抓大事,理论水平也没有刘那样高超等等。饶想,如今中央决定实行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华中局书记一职势必更为重要,自己头上还牢牢地扣着一个代字,弄不好的话,代理二字拿不掉不说,还得被人挤走。而在华中局来说,最有优势挤走自己的,头一个数陈毅!陈的资历老,起步高,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功显赫,凭他在党内军内的影响与威望,自己难以匹敌。这一想法,紧紧地缠绕着他,他开始关注陈的言行,等待着某种机会的到来。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