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卫星”新闻怎样登上《人民日报》头条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放卫星”的第一条新闻怎样发出?
本文所言“卫星”,特指1958年6月始于中国媒体的一系列令人瞠目结合的小麦、水稻和大炼钢铁等高产新闻。此前不久,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了与之对应,国内媒体将难以置信的工农业“高产”也称为“卫星”。
谁在那个沸腾狂热的年代里发出了第一篇“卫星”稿件,这消息又是怎样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继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卫星”?简而言之,荒诞是怎样发生的?
将近50年过去,一位勇敢的新闻记者站出来,细致地叙述这个沉痛的故事,剖析这场荒诞之所以产生的原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应该永远记住惨痛的教训。她,就是今年85岁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方徨。
赶往嵖岈山采写“奇迹”新闻
1958年6月初的一天,按照推算应该是6月7日,新华社河南分社编委方徨在编辑部办公室接到从豫南信阳地区遂平县打来的长途电话,电话那头的遂平县委副书记赵光兴奋地说:“遂平嵖岈山夏季小麦大丰收,出现奇迹了,你赶快来吧。”
到遂平嵖岈山做什么?当然是去写关于“奇迹”的报道,这是“大跃进”时所有记者的追求。方徨是河南分社分管农业报道的记者,她当下决定,第二天就赶往遂平。
这么急切,和方徨特别盼望赶紧在河南打开农业报道局面是分不开的。就在这年2月,她和丈夫胡敏如一起从新华社浙江分社调到郑州。胡敏如担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方徨任编委,他们的调动是新华社领导定下来的,意在加强河南的农业报道。当时一身而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1958年初多次参加毛泽东主持的会议,知道小麦生产大省河南今年必出高产大新闻,这是将要升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吴芝圃向领袖作了保证的。
由于全家刚刚搬到郑州,孩子多,底子薄,方徨向负责总务的干部借了一个背包,装上一条薄被子,第二天就坐上火车前往河南南部的遂平。方徨到站下车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她赶紧来到遂平县委,可是县委和政府机关里只有几个留守人员,负责干部全都下乡组织麦收去了。方徨本想先在县里了解情况,再下乡到现场,看到这番情景,就决定先去嵖岈山。
嵖岈山在遂平县以西近60余华 里,是一座风景名山,不过当年并没有人去旅游,沿途多是高高低低的山路。第二天,方徨起了一个大早,背上背包就上路了。在战争年代,她打背包行军是常事,如今也很有底气。一天的步行,在天色擦黑的时候走到了嵖岈山农业社。县委副书记赵光一看方徨这副模样,大声叫了起来,你怎么不在县城打个电话来,我也好派人在半路上接你一下嘛。
不过,一旦到达目的地,洗脸喝水,方徨觉得精神好多了,马上就惦记上了自己的工作,赶紧问赵光,这里的“奇迹”在哪儿?
当晚,赵光和农业社干部向方徨介绍,“奇迹”就在眼前发生着。
方徨没有想到,若干天以前,“奇迹”已经在嵖岈山下冒头了。这个农业合作社有一块5亩多一点的小麦高产田,打场下来一算,平均亩产2105斤,超出这里的小麦平均亩产大约10倍!《河南日报》抢发了消息。就在方徨从郑州出发那天的6月8日,《人民日报》在1版版面中间、算得上第三条的位置也把它登出来了,标题是《卫星社坐上了卫星五亩小麦亩产2105斤》,下边还有一道副题《在过去亩产一百多斤的低产区创造了新纪录》。
这天的《人民日报》还没有送到嵖岈山,不过赵光他们已经知道消息上了《人民日报》,却远远没有满足。赵光告诉方徨,之所以打电话叫她亲自赶过来,就在于农业社又发现了一块2亩9分地的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可能超过3000斤,不仅超过了刚刚发现的高产典型,而且可能是河南全省小麦的最高亩产记录。这就需要新华社记者亲手来写这条消息了。
赵光的介绍激情四溢,听得方徨激动万分,感到好新闻就要出在自己手里了。她从小在安徽桐城长大,知道小麦产量要比水稻低许多,当年家乡的一季水稻亩产不过几百斤,小麦亩产平均达到百十来斤就算很好了。可是现在居然能达到3000斤!那么现在她面对的,正是创造“奇迹”的人,想抓新闻的记者不就是要找这样的题材吗?
赵光的介绍使得方徨一下子兴奋起来,第二天清晨就由赵光和几位农业社干部带着,到几里地以外做现场采访。
方徨去的地方是打麦场,因为那创造奇迹的土地里的小麦连夜收割,运到这里来脱粒称重。需要方徨在现场看到的,就是验证最后称重的结果。
那确实是壮观的丰收景象。打麦场四周高高地垛着几大堆金字塔形的麦垛,在阳光照耀下闪耀金光。靠麦垛排着一溜装满了麦粒的鼓鼓囊囊的大麻袋,场地中央铺着厚厚一层等待复打的麦秸。打麦场上空弥漫一股浓浓的麦香。
方徨不由地一声惊叫:“有这么多麦子呀!两亩地能插下这么多麦秆儿吗?”这惊呼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在战争年代里转战农村的方徨从来没有见过这番迷人的丰收景象。
她不叫唤还好,这一声喊把周围已经忙碌了一阵子的男女农民都不约而同吸引过来了,对方徨没大没小斥责起来。有的说:“你不相信我们吗?”有的人说:“你们这号连麦苗和青草都分不清的人,咋知道一亩地能打多少麦子?”
其实这才是第一个破绽,按说方徨一身女干部装束,由县领导陪同,淳朴的嵖岈山农民怎么会一见面就这样没有礼貌的说话呢?
而随后一个女社员的话更让方徨吓了一跳,她对着方徨大声喊道:“我看你不是记者,你是‘保守派’吧?”
这句话才真正打到了方徨的痛处,她马上解释,不是不相信,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太兴奋了。
整整一天,方徨都守在打麦场,看着农民把新收获的麦子运来打场。但这里藏下了第二个破绽,没有人领着方徨到丰收试验田边上去看一看,那小块地里的割下的麦子怎么源源不断呢?
运麦子和打场劳作持续到深夜,入夜后打麦场上挂起了几盏汽油灯,照得四下里通亮。方徨在打麦场奉陪了一夜,不时和亢奋的农民和干部交谈。
“卫星”消息登上《人民日报》头条
第二天清早,脱粒之后最后过秤的结果出来了,2亩9分地总产量为10238斤还多一点,平均亩产3530斤7两5钱,大概精确到了最后落地的那个麦粒,肯定是当时河南全省,也是全国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方徨立即回到农业社办公室写出一篇消息。为了快点见报,她直接将电话打到了北京《人民日报》编辑部,找熟悉的老资格女编辑李克林,她们都曾在战争中经历过长期的农村生活,彼此信赖。方徨口述文稿,把稿件传到了北京。
只隔了两天,1958年6月12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方徨采写的消息。这个头条标题做了3行,第一行引题《卫星社放出第二颗卫星》,第二行主题大大的,非常醒目:《二亩九分小麦亩产3530斤》,底下的第三行题是发自湖北的“卫星”消息《湖北幸福社十一亩亩产3215斤》,显然是被嵖岈山“卫星社”压住了。刊出的800多字消息原文为:
本报郑州11日电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第二生产大队五亩小麦平均亩产二千一百零五斤的消息传开以后(这个消息登在本报6月8日第一版),这个社的小麦经过继续打场脱粒,10日第一大队二分队又有二亩九分地总产量达到一万零二百三十八斤六两,平均每亩亩产三千五百三十斤七两五钱,比二大队的最高产量每亩多一千四百二十五斤,超过这块地去年每亩亩产七百五十斤的三倍多。这个丰产奇迹,是二分队队长陈世俊、副队长梁友仁、团支委曹玉娥、技术员陈根和保管员陈红运等六个同志在小麦丰产试验田里培育出来的。
这块二亩九分地的小麦长的特别好:穗大且长,籽粒饱满,稠密均匀,每亩平均有一百二十多万株。在麦收前,全县各地许多群众和农业技术员都来此作了参观评比。10日,这二亩九分地的小麦脱粒时,在打麦场上监督打场、扬场和过秤的有中共遂平县县委委员、农工部副部长陈丙寅,卫星乡乡长银宗武,卫星社社长钟清德和这个大队的干部。另外,还有好几十个社员。脱粒后产量经过多次核算,土地进行数次丈量,丰产的事实完全可靠。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