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开国大典:为何国旗杆用水管焊接而成

  •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主席台就座,乐队奏响新中国的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伴随扩音器传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广场上万众齐唱,歌声如狂涛巨澜,震撼着北京古城。同时,也震撼全中国、全世界。

  毛泽东走近麦克风前,朝广场深深地望了一眼,以沉稳、激越的湖南乡音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这是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宣言,这是从旧时代向新时代迈进的宣言,这是震撼世界的宣言,它宣告经历了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从此告别了屈辱的历史,拥有了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拥有了能够真正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顿时,广场上再次沸腾起来,人们情绪激昂,欢声雷动,响彻云霄。

  接着,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万众翘首仰望的庄严目光中冉冉升起。30万人一齐肃立,抬头瞻仰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人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人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亲手升起第一面红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开国大典之时,在天安门城楼升起第一面国旗,是多么神圣而庄严!

  为迎接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开国大典前夕,国庆筹备小组加紧整修天安门,尤其是修建国旗杆。建筑工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刻苦攻关,全身投入国旗杆的修建工作。

  1949年的秋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季节。

  是年8月9日至14日,在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作出了迎开国庆典、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市人民政府责成建设局拿出修整天安门工程计划,建设局局长赵鹏飞任总指挥,整修工程具体任务之一是在位于天安门广场北端,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修建国旗杆。

  因为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将要亲手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因而,修建国旗杆不仅是修建天安门广场整个工程中的重点任务,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赵鹏飞同志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怠慢。经过周密计划思考,他对整个工程进行了具体分工。将旗杆底座汉白玉栏板等建筑设计交由建筑局建筑师钟汉雄负责;旗杆的结构设计由建设局技术负责人、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设计、施工负责人林治远完成。

  林治远接到组织交办的任务后,心情无比激动。党和政府对自己的信任,使他也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林治远马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按照要求,旗杆的高度与天安门城楼应该同等高。经实地测量,林治远得出的数据为35米高。按理说,35米并不是很高,制作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但在当时,刚刚解放的北京,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之时,要找出适合用于做旗杆的材料绝非易事。

  于是,林治远到处奔波打听,最后得知市自来水公司有一些水管可以代用。因而,他立刻奔赴自来水公司,选用了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管,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焊接。但是,焊完之后,长度为22.5米,达不到35米高的要求。

  情急之下,他只好将焊接后测量的结果报告给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指挥部听了汇报,当场进行研究,还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最后确定国旗旗杆的高度为22.5米。最后安装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是建设局车辆厂金工车间用4根无缝钢管套接后焊接而成的。

  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对旗杆制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大家分头开始制作。开工后,国庆筹备小组领导同志来现场检查工作时提出:升旗要自动的,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升旗就更好了,更有政治意义!这个意见立即付诸实施。

  自动升旗方案还是由林治远来具体落实,这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林治远接到任务后,与有关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自动升降的开关设施。他们首先设计出这样一个方案:国旗自动升降,升降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一致,国歌奏完后,国旗升到顶端并自动停止。

  根据这个方案,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设施来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关,只要升降速度设施碰到两端的钢球,便会自动停止升降并自动断电。

  方案得到批准后,工作人员立即进行安装调试,试验升旗运行正常,升旗所需时间符合要求。

  一个月后,旗杆底座、汉白玉栏杆制作工程完毕,国旗杆也竖了起来。为了毛泽东主席能在天安门城楼上操纵升旗开关,林治远设计从旗杆下引出一条导线,将导线通过修东西长安街道路工程埋设的钢管横穿过长安街,跨越金水河,然后顺着天安门城楼东南角上升至城楼当中,与天安门城楼上安装的开关连接。

  为防止升旗出现差错,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检查了升旗的各个部位。他们在旗杆下和天安门城楼上反反复复不知试验了多少次。当认定自动升降设施运行情况正常,没有问题时,才于9月下旬拆除了旗杆周围的脚手架。

  至此,新中国第一根国旗杆高高地竖立于天安门广场上。1949年9月30日晚间,为确保第二天升旗仪式万无一失,工作人员再做最后一次试验。但万万没有想到,一直运行正常的升降开关,在这关键时刻出了故障。于是,他们以一块红布代旗,安装好后,按动升降开关按钮,这块红布徐徐地向上升起,但红布升到旗杆顶部后,马达却没有停止运行,把这块大红布绞到旗杆顶的滑轮里,马达不能转动,旗子也退不下来。此时,安装旗杆的脚手架已全部拆除,人上不去,无法修理。

  有关负责人闻讯后马上赶到现场。看完现场,弄清故障原因后,就迅速与消防队联系,请消防队火速增援。消防队运来了云梯,升起后仍差几米够不到旗杆顶,大家更加焦急了。见此情景,建设局副局长赵鹏飞又找来能熟练搭棚彩的兄弟二人。兄弟两人来到旗杆下,毫不犹豫地穿上铁鞋,冒着生命危险从云梯顶爬到旗杆顶,把那块大红布取了下来。此时,总指挥聂荣臻和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也到了现场,对故障进行了分析,并责成有关人员检查时一定要细致,每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

  故障排除后,工作人员从头到尾,对每一部位、每一个环节又进行了详细检查、修理。经过反复试验,直到10月1日凌晨,才确认国旗升降设施没有问题。但为了防止意外,工程指挥部还特意安排专人守候在旗杆下面,准备万一毛泽东按动电钮时国旗升到顶还不停,便立即切断电源。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诞生了。

  下午2点55分,毛泽东主席、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登上天安门城楼。3点整,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

  这句话有一个明显的缺陷,站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意识到,赶紧小声提醒道:“请毛主席升国旗。”林伯渠又大声宣布了一次,增加了一个“国”字。

  毛泽东听到“请毛主席升国旗”后,便大步走到升旗按钮前,用力地按动了电钮。

  那面巨大的国旗缓缓地被蓝天搂在怀里,定格在22.5米高的白色铁杆上。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