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唱反调”:反对毛泽东固守四平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灿若星河的开国将帅中,有一位敢说敢做、认理不认人的犟脾气将军,他就是大将黄克诚。黄克诚一生中曾多次直言进谏,甚至不惜战场唱“反调”,与上级发生激烈争执,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一、赣州战役,与彭德怀唱“反调”
1930年10月至1932年6月,为剿灭红军,蒋介石集中强大兵力,先后三次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下,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干净、利落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色政权得到巩固,苏区根据地不断扩大,红军队伍空前壮大。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红军力量的壮大,使根据地的一些领导人产生了错误判断,滋长了“左”的倾向。1933年1月王明领导下的中共中央由上海迁入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更加广泛地在根据地泛滥开来。在“左”倾路线影响下,中共中央给红三军团发出了攻打赣州的指示。
接到中央指示后,彭德怀迅速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攻打赣州的行动计划。彭德怀当时是赞成打赣州的,他在会上做了简短的战前动员:“赣州是赣南的商业中心,也是赣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打下赣州就能巩固后方,使党中央和临时苏维埃政府的最大威胁得以解除。同时,我军就可以向北发展,威胁南昌,造成政治上的影响。打赢就是我军的光荣,因此,我军要坚决执行中央指示,拿下赣州。”彭德怀的讲话,大大激发了指战员们的战斗热情。但是,时任红三军团一师政委的黄克诚,却站起来给热情高涨的指战员们浇了一头冷水,他坚决反对攻打赣州。在这之前,黄克诚就因反对进攻长沙而被撤职,这次他又唱起了反调:
“我军形势虽有所好转,部队也得到壮大,但敌强我弱的形势并没有改变,况且赣州三面环水,易守难攻。红军又缺乏重武器,靠我们现有力量去攻取赣州,很可能会重蹈以往几次失败的覆辙。”
但是,黄克诚反对的声音,并没有起到任何实际作用。二月底,红三军团在彭德怀领导下,集中兵力,浩浩荡荡开赴赣州。当部队到达赣州城下时,城内敌军凭借优势兵力和坚固的城墙工事负隅顽抗。彭德怀命令部队强攻。敌军强大的火力,使得红军多次进攻均受挫,伤亡逐渐增大。第一次攻城受挫,黄克诚觉得这样强攻不行,只会造成无谓的伤亡,便向彭德怀提出撤围的建议,但未被采纳。
彭德怀集中部队,再次发动强攻。这次红军采取定点爆破的攻城战术,计划轰坍赣州城墙,然后攻入城内。但由于缺乏爆破经验,红军200余人的突击队伍尚未出师便被敌军倾泻而下的砖石淹没,突破口也被调整了防御部署的敌人所堵死,形势对我军十分不利。为减少伤亡,黄克诚再次向彭德怀建议组织撤围。彭德怀认为撤围会对红军的士气产生不利的影响,拒绝了黄克诚的建议。
红军第二次攻击失利后,伤亡日渐增多,敌人的援兵也已经突破红军的阻击,直奔赣州而来,另一路敌军也趁机向红三军团侧后进击。红军攻取赣州的希望已经彻底落空,并且自身也有被围歼的危险。黄克诚心急如焚,为避免陷入被包围的严峻处境,他第三次向彭德怀提出撤围的建议,又被拒绝。
赣州敌军闻讯增援部队即将到来,士气更加高涨,便集中兵力,对红军进行反击。红军措手不及,一时间危机重重,黄克诚的师部也险遭围歼。鉴于此,黄克诚第四次向彭德怀建议撤围,但又一次被彭德怀拒绝。彭德怀的拒绝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在王明“左”倾路线统治时的年代,撤退便是“右”倾,便是“反革命”。
此刻,战场上的形势已经脱离彭德怀的控制,敌人的援兵已经和红三军团交上了手。红军在敌军的强大反击下,建制被打乱,被迫各自为战。在这关乎红军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在和军团司令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为保存红军实力,黄克诚果断下令部队后撤,才使红军摆脱了被围歼的险境。
后来的事实证明,攻打赣州是一个脱离实际的决定。此役赣州不仅未能攻下,红军反遭受重大伤亡。黄克诚在战役中先后五次提出不同意见,后又未经上级同意,下令撤退,虽然与上级的意图相左,但事实证明确实是明智的选择。
稍后黄克诚因赣州战役的反对意见遭受不正当的批判,但他据理力争的性格却给彭德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人也由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二、曹甸之战,与陈毅唱“反调”
1940年10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与新四军会合,共产党在苏北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强,这使得盘踞在苏北的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深感不安,他调集部队10万余人,对陈毅、粟裕部发动进攻,企图一举荡平苏北共军。面对韩部的军事摩擦,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在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五纵队配合下,在黄桥附近与韩部进行决战,并取得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反共摩擦。新四军在苏北的地位得到巩固。
黄桥战役后,新四军领导人陈毅等决定乘胜攻击逃到曹甸的顽敌韩德勤残部,以彻底消灭韩德勤,清除苏北战场上反动势力的威胁。
不料,当踌躇满志的陈毅把计划刚提交到军事会议上讨论时,便遭到了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黄克诚的坚决反对:
“曹甸迟早是要打的,但目前情况打是不妥的。首先,在政治上,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尚未破裂,日军进攻日益猛烈。黄桥决战是我军被动还击的,而现在主动进攻顽军,则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危及到统一战线的维持;其次,我军的当务之急是巩固根据地,发动群众,搞好军民团结;再次,曹甸是韩德勤的老巢,经过长时间的苦心经营,已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我们一下子还没把握吃掉他。因此贸然攻打曹甸,于政治上、军事上皆不利,还会给日军造成有利进攻条件,我建议暂时不打为上策。”黄克诚的反调引来了陈毅的当面批评。陈毅认为黄克诚犯了“右”倾保守错误,驳斥了他的建议。
攻打曹甸的军事计划上报中央后,很快得到批准。在新四军领导人包括刘少奇等的支持下,陈毅决定集中部队尽快攻打曹甸。黄克诚虽对攻打曹甸持有不同意见,但仍遵守党和人民军队的纪律,在部队做曹甸战役的战前动员,积极为攻打曹甸做准备。
曹甸战役开始后,我军便遭到了顽军的激烈抵抗。经过几日轮番强攻,我军并未取得较大战果,双方逐渐进入对峙状态。形势并没有向陈毅期待的方向发展。黄克诚细细沉思后认为,曹甸系水网地带,打攻坚战于我军十分不利,况且韩军顽敌已经没有退路,一定会凭借坚固的城墙工事拼死抵抗,这就会造成我军不必要的伤亡;如果再强攻下去,只会徒增无谓的伤亡。于是,他给华中局发了一封紧急电报:
“我军无攻坚武器,历史上用速战速决、猛打猛攻战法攻击巩固据点,极少成功(东安、宜黄、南丰……均如此),曹甸、车桥等处工事较前坚固,兵力较多,如继续猛攻,不但胜利把握不大,且有招致重大伤亡可能,我的意见是用持久作战的方法攻击。”
电报送至华中局后,陈毅等人认为这是黄克诚有意夸大敌军,而自己过于保守,对黄克诚予以严厉斥责,下令继续对曹甸实施强攻。
结果,此战最终没能完成预定的作战目的。由于敌军的顽强抵抗,曹甸之战持续18天,曹甸未被攻克,敌人虽有较大伤亡,但八路军、新四军也有2000余人长眠在苏北大地上。华中局考虑再三,决定撤除战斗,曹甸之站以我军失利而告终。
战后的军事检讨会上,陈毅十分恼怒曹甸之战的失利,认为这是给新四军脸上抹了黑。他在总结教训时,提到了黄克诚。由于黄克诚曾先后两次建议缓攻曹甸,因此陈毅认为战斗之所以失利是因为黄克诚“右”倾保守,攻击不力所致,撤掉了黄克诚的第五纵队司令员的职务,保留了政治委员的职务。第五纵队司令员由陈毅兼任。但实际上,陈毅并没有到任,五纵司令部的事情还是由黄克诚来管。
后来,在华中局于阜宁召开的干部会议上,陈毅又专门批评了黄克诚,黄克诚再次与陈毅发生了激烈争执。会场上的气氛十分严肃,刘少奇也在场。陈毅要黄克诚对曹甸战役的失败做出检讨。黄克诚一直认为自己当时的建议是对的,没有必要做检讨,他据理力争:“我没有必要检讨,作战前,我提的意见我至今认为是对的,作战未达到目的也不是我不服从指挥,而是上级指挥的失误。”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