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路最出名的“面店”失踪?旧房改造暂停营业

  • 互联网  

美院毕业的女儿给烧面烧了二十年的妈妈开了微博做了海报题目叫做——“致青春”

昨天,一位老顾客冒雨走到大学路,却没有找到那家著名的面店,随后在微信上发出一段感慨的话:

早上路过大学路,想顺便在拥有最强大脑的那位老板娘这里吃碗面。没想到,不要说老板娘,连面店也整个儿失踪了。

隔壁人家店面还有部分残存,门口挂着“房屋翻修,暂停营业”牌子。刚才查微博,发现大学路面店新开官微,写了一段毛文艺的文字

@大学路面店:#大学路面店#杭州有着很多其貌不扬的小店,我们也是其中一员,没有华丽装饰,只有着20年的用心经营。大多时候,看到的只是我们朴实的外表,细细品味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然而我们将要短暂离别,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见。小店于2014年5月21日起,房屋立面翻新,为期半年。重新起航,全新面貌示人。

还配了张照片,标题叫“致青春”。

大学路面店在大学路53号,起初没有正式的名字,门梁上只写两个字:面店。

“面店”一开20多年,很多人慕名而来,“大学路”三字是后来顾客加上去的,找起来方便。

老板娘姓朱,53岁,因为店面整修,接下来半年,朱大姐都在家休息。

昨天下午下着大雨,我找到朱大姐家。

听到门铃声,朱大姐中气十足应了声“来咯”,开门第一句话,“哎呦,快进门!面店关了这么多天,突然没事呆在家,还真有些无聊……”

朱大姐穿花格短袖衫,闲下来后也开始打扮,描了眼线,戴着手链,“做面的时候不能戴手链嘞,还不能留长指甲呢。”

朱大姐说,面店是19日关的,因为附近在旧房改造,就索性停了业关了门,正好可以整修下门面,估计半年后重新开张。

开店这么多年,突然关了,街坊邻居这些天都追着她问,朱大姐一遍一遍解释。有个朋友说,你的店在杭州这么火,应该去网上说说,朱大姐就叫女儿上网给大家通知一下。

朱大姐女儿刚从美院毕业,于是自己设计,5月20日那天在“大学路面店”微博上发了个通知,除了文字,女儿还特意选了几张面店的老照片,做了个电子海报,起名:致青春(To Youth)。

为什么要写致青春?

朱大姐抿着嘴笑了,“女儿说,我前半辈子都用来做面了,我把青春奉献给了它,就叫致青春。”

1993年,朱大姐从电子厂下岗,就在大学路开了这家面店,那时候摊位都直接摆在门口,朱大姐和老公、女儿住在里面。

起初面店做的是片儿川、馄饨、煎饺等等早点,一碗片儿川一块钱,那时的大学路,早点和小吃摊比现在还多,三十几家,竞争也厉害,想要在这里立足生存,必须脑子灵活,手脚勤快。1997年前后,朱大姐尝试其他小吃品种,这才有了此后的招牌菜单:猪肝面、腰花面、虾爆鳝面……

成功“转型”后,朱大姐的面店名气越来越大,有人曾总结出“杭州十大不得不吃的面馆”,把前不久登上央视《舌尖2》的菊英面馆列在第一位,排第二的就是朱大姐的大学路面店。

网上有很多关于大学路面店的评价,食客五花八门,来自四面八方,对面店好评如潮,当然差评也有,粗粗归纳就会发现,几乎所有评价都能在三个方面达成一致:环境蛮差,面条好吃,老板娘记忆力惊人。

关于环境的:

“大学路上那间看起来最脏最破的小店就是传说中的“面店”,它真的就叫面店而已,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和装点。

“环境真的不是一般的差,如果讲究环境的那建议还是不要去了。

“店名好霸气,店面很破很破……装调料的杯子看起来年纪好大,都褪色了啊!

关于面条口感的:

“好吃好吃,说不上哪里好吃,但就是好吃好吃。面很入味,猪肝很嫩,喜欢杭州面的人真的要去吃一吃。

“以前上高中时常去这家吃饭,猪肝面或者腰花面是必点的,味道不错,每次去人都多得不得了,经常要等。

“高中就在旁边,上学路过的时候总是会打包一份,现在大学都毕业了,还是念念不忘这里的拌面啊,妈妈最爱的是猪肝面,每当想不好吃啥的时候就会异口同声地选择这里。”

关于老板娘记忆力的:

“老板娘最有个性,直来直去的,大嗓门,报面名也要大声啦,不然她火开太旺,会听不见哦。但老板娘记忆力超好,十个人来都能把每个人的要求记得清清楚楚,一度让人叹为观止。

“在每个忙碌的中午,大拨大拨的人拥进小店,每个人都管自己报面的品种和数量,老板娘手里不停地翻炒着猪肝、根本没时间来重复确认客人的单子,几分钟后,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就放到客人的眼前,却从来没上错过!更神的是,客人吃完面结账,只要你走到老板娘面前说“结账”,她眼皮都不抬,就能把你吃了什么、需要多少钱,准确无误地报给你!

“大学路面店有两大特色,有超级无敌好吃的猪肝面,还有一个无敌记忆力的老板娘。”

昨天我跟朱大姐聊起“记忆力”这事,她连连摆手,说蛮夸张蛮夸张。

等到细细聊过,才发现其中并不简单。

朱大姐说,她很注意观察顾客,谁进来了,点了什么面,加了什么料,口味咸淡如何,她都默默记下,等到人家出门的时候,她去收拾桌子,如果碗里剩了面,她也要多看几眼:面剩得多不多?料剩得多不多?汤剩得多不多?如果有剩,是量多了,还是口味重了淡了?顾客再次进来,她又在脑子里照例默默复习巩固一遍,等到第三次来,她基本上就能报得出来了。

我没亲眼见过朱大姐“神奇”的记忆力,但昨天确有件事可以旁证。

我单位有个同事,刚好住在朱大姐家楼上(昨天就是这位同事告诉我朱大姐家的地址)。和朱大姐说到这位同事,她马上说,哦,记得,他个子不太高,来我店里吃过三五次,每次都是跟老婆一起来的,有一次他还说,自己能吃辣。

看来,朱大姐的记忆力真是名不虚传。

21年,一家小小的破旧面店做到杭州尽人皆知。朱大姐除了脑子好,还用了心。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