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文化之旅 助力假日游多元化
- 南方都市报
近日,深圳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端午假日期间深圳东部景区再现拥堵的情况。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六月一日下午长长的高速公路成了停车场,市民纷纷下车趴护栏看海;而《深圳晚报》则报道,假日期间去东部车流长达14公里,时速仅为6公里。
细析本次拥堵,六一节与端午假期叠加,固然是其重要原因,相关管理部门事前判断、宣传不够也确是难辞其咎。而更多的事实说明,在深圳,山海景观扎堆的东部片区,节日期间拥堵已成常态,并且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对此,只是加强现场的交通管理,出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方案,已不能完全纾解现时的窘境。摆在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于:如何正本清源,立足根本解决问题。
当然从交通层面来说,面对机动车快速的增长,面对轨道8号线无休无止的争论,未雨绸缪,采取东部区域假日单双号限行等措施,绝对比临到拥堵时忙乱要好。但从更为宏观的层面,如何加强对现有旅游市场的培育和引导,使深圳节日游市场更为成熟,改变现时人流过于向一个区域扎堆、过于向自然海景资源扎堆的状况,更值得我们的相关部门悉心研讨。
应该来说,不管什么节日、特别是内涵丰富的传统佳节,我们市民的节日出行主要是到海边看看海,显然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至少,我们没有从一河之隔的香港看到这种盛况。如果有关部门能做一个精于策划和引领的有心人,把城市容易被忽视的一面介绍给大家,并辅之以政策扶持,给大家更多的选择,情况也许能有不小改观。
实际上,经过30余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伴随着文化立市战略的推进,深圳已经培育起一大批人文的旅游资源,其代表就是文博会的各个分会场。这些分会场:一是数量大,已壮大到五十余个;二是分布广,现已均匀遍布全市各区;三是起步低,每个点基本都不收入场费;四是功能全,除了休闲功能,这些场所的趣味功能和教育功能也不容小觑。如此丰富优质的资源,如果只是为了应付每年中几天的一个展会,其余时间甚至处于遗忘状态,未免就太可惜了。
值得尝试的是,我们可以以对文博分会场的发掘和开发为切入点,注入市场化运营机制,以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华传统节日为立足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动感且具有节日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并提供免费的公交专线,甚至设立富有个性的有条件抽奖活动,为市民在节日期间设计要么以种类、要么以区域为标准策划的文化之旅专线,用实实在在的作为满足民众节日期间不断高涨的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