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先:三区三线 建设湖南新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
- 互联网
(邵阳绥宁黄桑国家森林公园风光。资料图)
(郴州东江湖。资料图)
(新化紫鹊界梯田。资料图)
三区三线 建设湖南新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
省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高扬先
杜家毫省长在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加强跨省区合作,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这是准确把握旅游市场规律和我省实际,做出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战略决策。
根据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建议近期重点打造“中国步道”生态风情旅游区(湘西南)、神农文化-罗霄山水旅游区(湘东南)、大梅山文化旅游区(湘中)三个旅游大区和神韵湘东(平江至汝城高速公路沿线)之旅、大湖之南—中国岸线(环洞庭湖)之旅、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酉水河沿线)之旅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以下简称“三区三线”)。
一、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意义重大
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就是要构建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区域,让美景聚点成区、连点成线,让企业牵手抱团,不断放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这对于加快我省旅游强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扶贫开发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重大的意义。
1、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是加快产业集聚、推动旅游产业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
产业集聚是旅游产业,乃至很多其他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是旅游产业集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式。近年来,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绩喜人。但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旅游产业统领、带动作用不明显,配套功能不完善,骨干企业较弱、产业布局不科学等问题。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
而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将有效改变我省旅游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档次不够高、规模不够大、吸引力不够强的局面,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是创建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增创旅游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战略和新路径,是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强省的客观需要。
2、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是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我省旅游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名牌精品是旅游业新一轮竞争决战的制胜法宝。目前,尽管我省建成了张家界、凤凰、韶山、南岳等一些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金字招牌,但整体上我省旅游尚未摆脱粗放式发展模式,以往的旅游产业开发,大多是按行政区划采取逐个项目、逐个景点开发的方式,布局较为分散,重复开发、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存在,难以形成特色产品和特色品牌。
游客不会按行政区划安排出游行程,打造跨行政区划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是吸引游客的关键环节。旅游市场调查显示:高端游客大多已经来过我省张家界、凤凰、韶山等一线景区,再来湖南希望能游览的是集观光、休闲、体验、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新产品。只有构建特色突出、产品互补、功能完善的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才能有效整合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我省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是扩大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旅游产业带动系数大,关联国民经济109个行业和39个部门,是具有“一业兴、百业旺”典型特征的综合型产业。我省旅游景点由于相对独立、互不往来,未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核心景区门票过高、游客集中、市场环境不优,加上周边配套服务娱乐、休闲度假产品不够,导致游客在我省旅游逗留时间不足,消费有限,难以形成集聚效应,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不够充分。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对我省旅游资源的浪费或透支,即游客本应花五千元,实际只花了一半甚至更少的钱离开湖南。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过夜游客在我省平均停留时间为1.86天,而北京、重庆分别达到了3.86天和3.20天,将近是我省的2倍。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和景点集群,可以推动资金、资源、人才向优势景区、优势企业、优势地区集中,实现布局合理、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扩大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促进扶贫开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浏阳大围山。资料图)
(安化茶马古道。资料图)
二、聚点成区,打造新的发展增长极
建设景点集群必须具备旅游资源丰富密集、互动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等条件。根据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建议近期重点打造三个旅游大区。
1、“中国步道”生态风情旅游区(湘西南)。
该区是依托邵阳市城步县苗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绥宁县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怀化市通道县侗族文化旅游资源,以“神奇绿洲”黄桑、“中国第一牧场”南山和百里侗文化长廊为核心,以包茂高速、武靖高速为发展轴,借鉴发达国家“国家步道”发展理念,率先打造以“中国步道”为品牌,集自然风景、民俗风情、良好生态于一体的生态风情旅游区。
该区高品质旅游资源丰富而聚集,旅游产业初步形成,外部交通条件即将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三地开发旅游的积极性高,抱团发展的思想初步形成,外部大市场条件成熟,是开发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理想区域,也是落实精准扶贫的最佳选择之一。通过打造“中国步道”旅游大区,与张家界、凤凰共同构成大湘西“三点一线”旅游轴,可以完美对接“大桂林”国际旅游区,实现与“张桂国际旅游黄金线路”的无隙对接。“中国步道”生态风情旅游区涵盖人口约83万,预计通过区域旅游开发可带动30%的人口(即25万人)就业和致富。
2、“神农文化-罗霄山水”旅游区(湘东南)。
该区是依托炎陵县炎帝陵神农文化、资兴市东江湖湖泊生态资源、汝城县温泉生态资源和桂东县八面山山地环境资源,以炎帝陵、神农谷、东江湖、热水温泉、八面山为核心,以厦蓉高速、平汝高速为发展轴,以避暑度假的“神农养生旅游”为品牌,集感悟文化、特种养生、避暑度假、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养生度假旅游区。
该区神农文化资源一流,特种养生度假旅游资源丰富而聚集,生态环境品质优越,祭祖避暑的神农养生旅游品牌初步形成,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周边市场消费需求旺盛,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四地发展旅游的积极性高,互补发展组合完美。通过打造“神农文化-罗霄山水”旅游区,可以在湖南东南部树立起一个对接广东和江西市场的精品旅游品牌,可以完美承接井冈山和丹霞山的游客。“神农文化-罗霄山水”旅游区涵盖人口约120万,预计通过区域旅游开发可带动20%的人口(即24万人)就业和致富。
3、大梅山文化旅游区(湘中)。
该区是依托以新化县为核心的梅山文化资源、安化县黑茶文化资源和隆回县花瑶风情资源,以紫鹊界、大熊山、茶马古道、花瑶旅游区为核心,以沪昆高铁、娄怀高速、二广高速为发展轴,以“蚩尤故里”为品牌集文化感悟、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体验旅游区。该区梅山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而集中,旅游产业起步较早,三县发展旅游的干劲十足,但区域经济较差,发展较为缓慢,急需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快速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区域百姓脱贫致富。
通过打造“大梅山”旅游区,在中部构建新的旅游吸引核,形成湘中旅游增长极,支撑起东西衔接大长沙和大湘西、南北串连大湘南和洞庭湖,在湖南旅游板块格局中具有中心枢纽的地位。通过该区的建设,有助于落实省委、省政府文化旅游特色强县战略,探索我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大梅山文化旅游区涵盖人口达330万,辐射600万人,预计通过区域旅游开发可带动60万人就业和致富。
(沅陵酉水风情画廊。资料图)
(东洞庭湖湿地。资料图)
三、连点成线,构筑优先发展的隆起带
纵观旅游产业的发展,交通畅通、旅游资源富集地带无一例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带。近年来,我省道路交通不断改善,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要优先发展交通畅通区域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带旅游产业,加快旅游产业要素集聚,促进沿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展互动,努力将其打造成产品业态丰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功能配套、综合效益显著、带动作用凸显的旅游经济走廊。建议近期重点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1、神韵湘东之旅。
以平汝高速为主轴,依托罗宵山西线平江至汝城丰富而集中的生态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灿烂的文化资源,以平江福寿山、浏阳大围山、醴陵陶瓷艺术中心、攸县酒仙湖、东阳湖、茶陵云阳山、炎陵炎帝陵、神农谷、江南夏都(桂东县城)、汝城热水温泉为核心,以“感悟传奇文化,享受避暑度假”为品牌,形成“传奇湘东”国内精品线路。
该线路以吸引“珠三角”和“大武汉”客源、承接井冈山游客为重点,向南对接丹霞山,向北连通古赤壁,具有培育成为湘鄂粤精品自驾游线路的巨大潜力。传奇湘东之旅涵盖人口达750万,预计通过构建旅游线路可带动75万人就业和致富。
2、大湖之南—中国岸线之旅。
以岳常高速为主轴,依托洞庭湖北岸岳阳市区—益阳—常德市区顶级而独特的大湖湿地景观、沿长江岸线、湘江岸线和洞庭湖岸线观鸟、观景、文化体验以及当地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以岳阳楼、君山、东洞庭湖湿地、大通湖、毛里湖、城头山遗址、夹山等感受大湖之美,形成“中国岸线”国际旅游精品线路。该线路以吸引“大武汉”和大三峡游客为重点,向东对接洪湖,向西延伸到张家界,是串连起大武汉与大湘西国际旅游走廊的核心线路。大湖之南—中国岸线之旅涵盖人口约700万,预计通过构建旅游线路可带动70万人就业和致富。
3、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酉水河沿线)。
酉水河发源于湖北宣恩县,流经重庆,再流经酉酬至石堤进入湖南,至沅陵注入沅水,全长427公里。据相关研究表明,酉水河是古代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干道,分别流经48滩到长安和云南,是一条人类繁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河流。该河流区域居住着30个民族,民族风情极其多元,生态环境优越,长寿现象明显,非常适合于发展旅游业。
酉水河沿线—南方水上丝绸之路以酉水河为主轴,依托沿岸从龙山到沅陵聚集而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神秘的文化资源,以里耶古城、洗车河、乌龙山大峡谷、老司城、猛洞河、芙蓉镇、小溪、红石林、坐龙峡、高望界、栖凤湖、借母溪、二酉山、五溪湖、龙兴讲寺等景区为核心,以“游览水上丝绸之路,体验神秘湘西山水”为品牌,形成“南方水上丝绸之路”高端精品线路。该线路以吸引长三角、大武汉和大重庆客源为重点,向东承接洞庭湖,向西对接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是湖南连通重庆的核心线路,也是打造武陵山片区“十”字旅游格局的重要举措。南方水上丝绸之路涵盖人口达170万,预计通过构建旅游线路可带动34万人就业和致富。
经初步统计,通过打造“三区三线”,预计可以带动36个县、700多个乡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约140个乡镇实现新型城镇化,解决300万人就业,带动600万农民脱贫致富,辐射2100万人受益。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打造“三区三线”
打造“三区三线”,绝不是简单地“上项目、做营销、树品牌”,而是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的新实践,关键是要深化改革创新,在体制、政策、管理等方面有所突破,提供保障,协调推进。
1、形成共识,顶层推动。
“三区三线”内基础设施大多基本完善,交通问题基本解决,资金投入需求较小。但是,“三区三线”的建设涉及到多个市州县、涉及到多个主管部门,需要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协调才能有效推动实施。
建议省委、省政府从打造旅游集聚发展大区、促进“三量齐升”的高度,召开专门会议,出台文件,找准关键点,实施重点突破,集中力量连通重要节点,从政策、监管、技术等方面推动区域旅游协作,实现无障碍旅游。各市州县都应树立抱团意识,积极协作,充分整合各景区的特色资源,差异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通过互动联合,形成区域合力,实现产品优势互补。
2、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三区三线”是我省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必须要以体制创新为前提。对于旅游大区的建设,必须变革原来“画地为牢、多头管理、产业脱节”的传统体制。借鉴一些地方的探索实践经验,就是要在旅游大区内建立一个跨区域、跨部门、跨产业能够高度整合资源、覆盖产业要素、集中高效管理的管理机构,并授予相应的行政权限。
要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组建一个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大型旅游产业集团,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特别是对跨行政区域、跨部门管理的旅游景区,抓紧研究制定集中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机制。
3、营销倒逼产品形成。
宣传营销可以倒逼旅游产品的形成,这是旅游产品和其他消费产品的重要区别。目前,“三区三线”内旅游景点建设基本成熟,特别是随着沿线和周边高速公路陆续开通,通过省内主流媒体和国内知名媒体联合推介,“三区三线”旅游品牌可以迅速形成。
这需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由省级旅游部门统筹相关景区和相关媒体战略合作,实行捆绑营销,以品牌提炼、营销聚点成区、连点成线。“三区三线”涉及到的各市州都应树立统一的捆绑营销意识,共同培育统一的品牌,避免各自为政、分散营销的局面,通过共同整合营销资源,塑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形成共享的产品体系。
4、加强项目包装,大力招商引资。
“区三线”均可成为独立的大项目,均能建成旅游精品大区或旅游精品线路。建议省委、省政府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将“区三线”列入全省重大旅游项目,分别对这六个大项目制定国际化发展目标,进行重点包装,发布项目计划,对外招商引资。要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进入门槛,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基金和知名旅游企业,加大对“区三线”的开发力度,促进区域旅游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