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玄庐:“好出头”地主成农运领袖

  •   

  望着老宅墙上沈玄庐泛黄的照片,沈红卫希望曾祖的政治生涯定格在1921年前后。

  沈玄庐,中共第一批党员,1920年参与创立上海党小组,领导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场农民运动。

  “他是衙前农民运动的核心人物,但他在党的历史上也是一个罪人。”杭州市萧山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劳荣水说。

  特立独行

  地主帮助农民讨债

  1921年,是沈玄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许多事情都在这个年头发生。

  这一年春末夏初的一天,老农民李成虎提着一只家养老母鸡和满满一篮青豌豆,硬着头皮,跨入沈玄庐家气派的大门。

  沈家与李家相隔不过半华里,沈玄庐的父亲曾是满清大员,沈家是富甲浙江萧绍平原的大地主,李家则是世代贫民,两家此前没有任何交集。

  李成虎贸然登门的原因,源于前一年的油菜籽多收了两三斗,绍兴的油商赊账拿了货却一年都不肯付款。李成虎思前想后,觉得沈玄庐和别的富人不一样,兴许能帮他们。

  当时的萧绍乡下,沈玄庐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物。

  年幼时,气跑好几个教书先生;长大后,当知县不敛财,每年还往县里贴上万两银子办学堂、办团练,搞基础设施建设;因反对袁世凯流亡一年,返乡后当选过浙江省议会议长。

  在李成虎眼里,沈玄庐让家里的佣人直呼自己的名字,还常给佣人们放假,却让自己的妻儿们动手做家务,这些更让老农民们感觉很亲切。

  坐在李成虎面前的沈玄庐一袭长衫,有着清瘦的面容和明亮的眼睛,他不仅一口答应帮忙催讨欠款,还讲了一番农民的辛劳。

  讨债的结果是油料商人破产,拿不回钱来,沈玄庐自掏一笔钱付给受骗的六户农民。

  “这笔钱本来不是我的,还是你们种我的田还来的租,就是你们农人(务农之人)自己的血汗。现在只好算农人帮助农人,不好算我帮助你们。”沈玄庐对前来取钱的农民们讲。

  早在1916年浙江省议会成立时,作为议长的沈玄庐曾将家里农田分送给佃户,实行“耕者有其田”,他自己也下田耕作,并要求其他地主为农户实行二五减租。

  志同道合

  创办刊物参与建党

  李成虎等农民当时并不知道沈玄庐的深意,此时的沈玄庐也非农民心中的“好人”那么简单。

  十月革命的炮声传到中国后,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寓居沪上的沈玄庐经常阅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

  1919年到1920年,沈玄庐在上海与戴季陶等创办了《星期评论》。

  沈玄庐不仅担负起杂志的大部分经营事务,还为杂志撰写了超过四分之一的诗、文。这份杂志经营得有声有色,在当时与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并称“舆论界中最亮的两颗明星”。

  在业务之外,这份杂志的参与者有着密切私人关系:沈玄庐、戴季陶、施存统和陈望道是同乡,戴季陶是沈玄庐最亲密的朋友,俞秀松是沈玄庐最亲密的学生。

  杂志社办公室里弥漫着平等而积极向上的气氛。

  参与者杨之华曾回忆说,杂志社里大家之间直呼其名,相互分担任务,女子都剪了头发,留着平头。大家都在办公室里住宿,理想主义者络绎不绝来到这里讨论和争辩中国的前途。他们的中心,正是沈玄庐。

  沈玄庐善饮酒而且学问广博,声音洪亮,能言善辩,演讲极富说服力和煽动性,青年人多为之倾倒。

  1920年,陈独秀到上海创建共产党组织,并着手重组《新青年》杂志。这份杂志的编辑部兼陈独秀的寓所———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成了一个倾心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中心场所。

  这一年,共产国际派出的俄共(布)党员小组维经斯基等人到达中国,并到上海与陈独秀见面。与维经斯基会面的上海小组7人中,6个人是《星期评论》的撰稿人和编辑,其中便包括沈玄庐。

  此后,沈玄庐参加陈独秀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他与陈独秀等人共同发起上海共产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并参与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党纲》。

  英雄主义

  带头“革自己的命”

  当1921年农民李成虎找上门时,已从上海回到浙江萧山老家的沈玄庐,正与朋友和学生们聚集在衙前镇,渴望在乡村开展一场变革。

  沈玄庐来自农村,对农村情况比较熟悉,对农民革命颇为重视。

  1921年5月,正值青黄不接之时,萧山当地地主和米商趁机将每石米价从10元哄抬到13元。

  沈玄庐鼓励农民们联合起来和米行对抗。

  他说:“一根麻杆容易折,一捆麻杆就折不断。”这个流传千百年的简单道理,从沈玄庐口中说出,令农民们格外信服。

  李成虎在聚集起来的农民群众面前,“哗啦”一声,解下系在身上的大围身,缚在扁担上当做旗帜,带领愤怒的群众进发米行。

  沿途饥民纷纷追随,也把围身缚在扁担、竹杠上当旗帜,呼呼啦啦,队伍越来越大,声势越来越壮,连续打掉了那一带哄抬粮价的米店,迫使米商恢复原价。

  西小江是流经萧、绍两县的界河,河阔水深,盛产鱼虾,但养鱼权却长期被绍兴县的官绅把持。衙前农民决心夺回公河养鱼权。

  沈玄庐把农民们和绍兴知县都请到家里谈判,帮农民们争取到在当地西小江里养鱼的权利。

  上述一系列事件,奠定了沈玄庐在当地农民心目中的地位。

  他还主动带头“革自己的命”,重孙沈红卫讲述了一个代代传下来的故事:沈玄庐自己一早摇船出去收租,晚上非但没收回租子,倒是自己还贴了钱给困难的租户。

  这种反叛精神,英雄主义作风以及散尽家财的豪爽性格,成为沈玄庐最显眼的标签。

  抓住时机

  成立衙前农民协会

  农民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后,沈玄庐提出更激进的主张。

  1921年8月19日,沈玄庐在浙江萧山龛山东蓍草庵戏台上的讲演题目中,提出“谁是你底(的)朋友”。

  据记载者形容,“当时听者,拥挤不堪,大多数的农民工人,听了他的话,如见天日,这是因为他极力模仿那地方的土话,说出很明白的利害来,句句话都被农民工人听懂了。”

  与沈家相隔一条窄窄的运河的东岳庙里,沈玄庐头戴当地流行的毡帽,身着农民的短衫,操着当地的方言发表演讲,鼓励农民们团结起来,成立农民协会。

  1921年9月27日,衙前农民协会成立。

  《衙前农民协会宣言》、《衙前农民协会章程》,宣言“本会与田主立于对抗地位”,提出“土地该归农民所组织的团体保管分配”等主张。

  一位衙前街头的老秀才,有板有眼地把沈玄庐撰写的宣言和章程,读给围观的农民们听。

  “大地敞着胸襟,欢迎我们下锄头铁耙造就锦绣,人人生活在这锦绣堆中,全仗农民的气力。”

  这是篇足以放入中学教科书的优美散文诗,赚取了众多农民们泪水与欢笑。

  在萧山的党史研究学者朱淼水看来,沈玄庐是个“英雄主义者”,“喜欢出风头、当领袖”,“有强烈的治理欲”。

上一页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