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变身生态公园

  • 南方都市报  

香港牛池湾公园前身为垃圾填埋场。

修复填埋场时,会设置堆填气体和渗滤污水的收集和处理系统,进行稳定斜坡和美化。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污水经收集后,会在渗滤污水厂处理。已修复的填埋场一般适合建设康乐或休憩设施,不适合大型建筑或工业活动。1997年至2006年间,香港为13个已关闭填埋场进行修复,环保署为此斥资13.11亿港元。

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公园内,你无法想象,脚底下曾是一个发臭的垃圾填埋场。“填埋场”给香港人的联想是垃圾满布、臭气熏天的地方,但经过修复工程后,填埋场也能摇身一变成为怡人的休闲康乐地。

牛池湾公园垃圾山变身公园获世界大奖

与一般公园建在平坦土地不同,香港牛池湾公园内拥有多个高耸平台,由阶梯相连。拾阶而上,这些平台上另有天地。篮球场,健身器械,还有一个90米射程的射箭场藏身其间。

为何公园建在四个高低不一的平台之上?原来这些平台是由生活垃圾堆填而成的垃圾山,但在公园的绿树掩映之下,垃圾不仅不见踪影,而且也未有臭味发散而出。在平台四周边缘,黑色的水管接入平台之下,用途是将垃圾填埋场内的垃圾液导出处理,防止渗漏。

落成五年的牛池湾公园,占地四公顷。公园前身为上世纪70年代启用的牛池湾填埋场,填埋场关闭后由环境保护署负责修复工程,并于2008年动工兴建公园。公园依山而建,共分4个平台,设施包括天然草地射箭场、中央草坪、迷宫花园及草本植物园等。

作为港府填埋场活化利用的样板,牛池湾公园曾在2010年获颁联合国人类住居规划署等组织合办的“2010亚洲都市景观奖”。

小冷水成为万余斑蝶越冬栖息地

香港屯门的小冷水,则让填埋场变身为生态保育的胜地,成为斑蝶在香港过冬的栖息之处,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小冷水填埋场占地12公顷,在1978年至1983年营运,共收集约120万吨废物,并在1999年至2000年进行修复工程。

小冷水位处新界西南面,属于低地山谷,原为一个废物填埋场,而早年关闭后即广植树木,其后成为斑蝶越冬的栖息地。大埔环保会凤园蝴蝶保育区顾问委员潘瑞辉估计,目前在小冷水聚集的斑蝶超过1万只,踏入12月,数量将再上升。

现在,港府已将屯门区的小冷水作为“斑蝶”保育用地,极具科学研究价值。

港府投十余亿修复垃圾填埋场

香港地少人多,垃圾填埋场饱和及关闭后如何活化利用,一直是港府考虑的议题。由于修复后的填埋场存有沉降的问题,只能兴建单层建筑物,用作康乐用途更为合适。

香港环保署由1997年至2006年间,为13个已关闭填埋场进行修复。13个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服役”的填埋场,面积一共291公顷。环保署斥资13.11亿元(港元,下同),为有关填埋场进行修复,改善填埋场的污水排放及处理沼气问题。

环保署数据显示,其中51.5公顷土地经修复后,可作为康乐用途,大部分会改建为公园、休憩处等康乐设施。其中不少设施应该落成启用,包括面积达29公顷的醉酒湾填埋场,部分土地已批予香港单车联会,发展成为国际小轮车场,板球总会在该填埋场的另一幅土地,兴建板球场;船湾填埋场及将军澳一期填埋场,则分别发展9个洞的高尔夫球场及足球训练中心。

今年初发布的《施政报告》中,港府更预留10亿元拨款成立“活化已修复填埋场资助计划”,非营利机构或体育总会可申请资助,将目前仍然空置的18公顷面积的填埋场进行活化,修复后再发展成康乐用地。

可供发展的6个已修复填埋场,包括将军澳第一期、牛潭尾及望后石谷等,合共约18公顷。其中位于屯门区的望后石谷,未来将有6公顷平地发展为射击场;而将军澳第二及第三期的2公顷用地,约0.5公顷将作为模型飞机训练场。采写/摄影:南都记者康殷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