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谈《亲爱的》:黄渤不做导演绝对是浪费

  • 新京报  

陈可辛

《亲爱的》是陈可辛近年在内地发展拍出的最能打动人心的作品。看之前你可能会以为这只是一个千里寻子的打拐题材,但当女主角赵薇在影片中途才姗姗登场后,故事急转而下,你才会发现陈可辛真正想表达的主题——这个世界好与坏不那么容易区分、很多事情都是好人坏事。

而正如陈可辛所说“如果没有这种结构上造成的峰回路转那整部电影就不会存在了”,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力量所在。所以当观众看到最后那欲说还休的结尾或许也想像片中人那样——蹲下来,抱紧自己。

陈可辛说,早在《如果爱》时他就想过要和赵薇合作,时隔十余年,这次迟到的合作也造就了赵薇一次极具突破的表演。

电影结构:故事的力量就在那个峰回路转

记者:电影《亲爱的》前面的重心是黄渤,后面重心会转到赵薇身上,这个在设计剧情的时候有没有担心会断裂?

陈可辛:我没有担心过,但投资方、发行方等比较保守,他们会有意见,但是(我)非常能理解。其实这个电影,要是只有前面一个很直接的拐卖儿童的戏,我是不会拍的,因为我们在微博、在新闻里已经看过无数这种题材的东西,观众也知道这里面有多苦。这个电影对我来讲,它特别之处是在中间开始介绍新的人物,这个人物开始是一个反派人物,因为她是人贩子的老婆,而这个(人物)给整个事件一种站在对方角度去看事情的观点,就是人生很多时候的双面性,不能绝对地去看黑跟白、正跟反。

我从《投名状》开始,已经不停地在这种双面性里琢磨,所以它非常符合我一向对人生的看法。而且这次有一个电影可以连结构、连故事都是在服务这种双面性,因此对我来讲,这个电影非拍不可。所以我后来给佟大为加了一句对白:其实我们大家的问题就是我们不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事情、想事情。

如果要是把李红琴(赵薇角色的原型)那段拿掉,我根本就不会拍这个戏,所以不管这个戏在结构上是不是冒险,或者稍微有一点点的前卫,但是我相信我拍摄的手法、讲故事的态度,不是俯视观众去讲道理的那种。

记者:这部电影的结构是你最看重的一点,也算是一个突破。这个结构,是你想到的还是编剧想到的?

陈可辛:原型就是这个结构,因为我听故事的时候就是这个结构,虽然我刚才说故事的后半段不够多,但是每次在路演、在访问时,我都说这个故事的力量不只是人物或者拐卖儿童有多悲惨,而是那个峰回路转。

到中间你会发觉原来把小孩带回家是二次拐卖,这句话是彭高峰(黄渤角色的原型)亲口跟我讲的。除了这个之外,你发觉她原来还有一个女儿,而这个女儿完全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她根本是无辜的。这本来就是一个结构,我只不过把下半部的戏,这个峰回路转之后的戏加长了,也加强了。

下一页:很多事情就是好人坏事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