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毛主席画像谜团试解(组图)

  •   

天安门上太阳升

整理/东方麒霸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每到国庆,每个中国都会想到天安门,想到毛泽东,怎能忘记1949年开国大典上那令人难忘的一幕,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虽然已经逝去,而他的丰功伟绩他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定格在天安门之上,他的画像一直悬挂在天安门上,令我们敬仰让我们缅怀,但说实话,我们又对其背后的故事了解多少哪?好多人有好多种说法,值此祖国60年大庆之际,试着将这谜团做个理顺,只是希望借此表达对毛主席的怀念和崇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那一段恢宏的历史。

天安门上挂过几幅毛主席画像,好像很多种说法,习惯的认为是六幅。

第一幅1949年10月1日

 

 

第二幅1950年5月1日仅挂了一天

 

 

第三幅1950年10月1日至1952年10月1日

 

 

第四幅1953年10月1日至1962 年10月1日

 

 

第五幅1963年10月1 日至1967 年5 月1日

 

 

第六幅1967年10月1日至今

 

 

也许持这样观点的,是按照只有毛主席单独画像计算的,天安门城楼挂毛主席画像还有更早的。1949年7月7日晚,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这天,北京20万各界群众冒雨在天安门前举行纪念抗战12周年及新政协筹备会召开的盛大庆祝会。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7盏大红宫灯,飘扬着20面鲜艳的红旗。城楼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与朱德的巨幅画像。两位伟人画像之间,挂着一颗巨大的红星,光彩闪烁。当天下午,大会首先鸣49响礼炮以纪念“七七”抗战,随后演奏《义勇军进行曲》。

 

 

说上面这幅就是天安门第一幅毛主席画像,也许是被毛主席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误导了,其实在之前还有更早的。1949年2月12日,在中国人民欢度元宵佳节这一天,北平市民20余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庆祝北平和平解放。据新华社北平1949年2月13日《北平各界庆祝解放大会及游行盛况》报道:今天到会的人,难以有确切的数字,许多零星入场的市民无法统计。上午9时,参加庆祝大会的人流就分路进入大会会场,到中午12时止,仅中华门一个路口处签到登记的就有114250人。

大中小学到会场的,有组织有统计的就有144个单位,有51个秧歌队和锣鼓队。宣传标记花样繁多,仅清华大学,彩色旗帜标语就有250多面。学生行列中高举着大小方圆各种形状的毛主席画像有32个。北平艺专教职员有36人抬来了他们连夜赶绘成的8幅6尺宽、8尺长的大像和宣传画,其中有毛主席、朱总司令、聂荣臻、叶剑英等人的画像。这些像被挂在主席台所在的天安门城楼上,引起成千上万人的注意。这是毛泽东画像第一次挂上天安门城楼,也是天安门城楼第一次出现我国党政军领导人的画像,也是在天安门的历史上悬挂画像最多而仅有的一次。

 

 

 

 

 

 

其实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天安门上还挂过毛主席的照片: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举国哀掉。王国栋怀着悲痛的心情绘制毛主席像。这是他最后一次画主席巨幅画像了。他把颜色调得很淡,把无限哀思凝聚于画布了。在举国追悼的日子里,天安门城楼换上了新华社制作的毛主席巨幅黑白照片,追悼会后仍悬挂王国栋画的画像。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准确,因为毛主席画像是常常要更新的,没有一幅画是可以完全一样的,看看毛主席画像的作者之一葛小光的绘画过程就不难理解了:葛小光的画室在天安门城楼的西北角,是一座面积为90平方米,高8米多的铁棚子。以铁皮为材料搭棚主要是为了防火,顶部由半透明玻璃铺就,是为了让阳光从顶部均匀地透射进来。这样的画室,夏天暑气蒸人,冬天寒风刺骨,但为了画好毛主席画像,为了保证每年“十一”天安门城楼悬挂崭新的主席画像,葛小光不畏酷署严寒,如醉如痴地画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葛小光力求通过对毛泽东眼神的刻画,表现出一代传人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襟,并力图通过这双眼睛,在领袖与人民、历史现实甚至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画像时,他总是在寻求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难以表述,但也正是这种感觉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神似。因为每次创作时都有一些新创意和新想法,所以每年的毛主席像在细微处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今年的毛主席像头部稍微大一些,表情更为亲和,肩膀处添加了自然皱褶。”葛小光在9月27日换新画像时说。

毛主席的画像每年都要更换一次。一般是在八月“立秋”前后开始画,到国庆时换上新的。

 

 

毛主席画像的作者一般了解的多些,他们都是根据毛主席的众多照片画的,那这些毛主席的照片又是谁拍的?

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泽东戴着八角帽,身穿军便服的照片。是老摄影家郑景康在陕北为毛泽东拍摄的一幅生活照。郑景康同志是周恩来总理从香港请回的艺术家之一,曾经拍摄过《兄姐垦荒》及南泥湾大生产等许多优良作品。在延安时他和吴印威、徐肖冰常常为毛泽东、周恩来拍照。1938年蒋介石扒开黄河花园口,黄河一落千丈,造成了举世震惊的黄泛区,郑景康同志,冒着枪林弹雨,从延安赶到河南,拍摄了西华扶沟黄泛区人民携儿带女逃荒他乡和黄水吞没龙王庙的悲惨照片。

 

 

1951~1952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的标准像,也就是人民币100元侧面的毛泽东照片,是新华社摄影部副次任陈正青拍摄的。

1950年1月毛泽东拜访苏联。造访期间毛泽东在莫斯科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盛大的招待,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其间,美国和许多国家的报纸纷纷发表新闻,还配发了毛泽东和斯大林的照片。毛泽东还是在陕北戴八角帽的那幅照片,而斯大林却是身着英武富丽大元帅服的标准相,二张照片放在一起,反差非常强烈。过后负责地方新闻总署副署长兼消息摄影局局长的萨空了同志,深感毛泽东戴八角帽的照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身份不合适。于是他找到了时任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同志,倡议由消息摄影局专门为毛泽东拍摄一幅正式的标准相。新闻局专门组成了以陈正青为主导的摄影小组。因为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毛泽东废寝忘食忙于国是,加之拍摄条件简陋,毛泽东又无法专门拿出时间去指定的地点拍照,所以,为毛泽东拍摄标准相的规划难以实现。于是,萨空了与新闻局的同志经过研究,决定从毛泽东大批的国是活动的新闻照片中,寻找实用于制作标准画像的照片,通过认真研讨,精心筛选,终于于找到了一幅陈正青拍的毛泽东在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与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合影的照片。合影原照有了,但如何制作成标准像呢?新闻摄影局将此项义务交给了新闻摄影研讨室的青年技师陈石林。陈石林合影中毛泽东的影像从第三个纽扣起单张剪裁下来,放大成12英寸的照片,而后将毛泽东右肩前面的一集体头像和镜框修去。为了转变照片的背景布幕太深,突出毛泽东面部影调的档次,在放大时他选用了不同反差的相纸并采取放大时遮挡曝光的技法,制造了十多张不同反差的12英寸的照片,再从当选出一张层次分明、背景比较明亮的照片。而后,又对毛泽东面部头发和衣服干了轻微的加工修零,再翻成6×4.5厘米的底片,最初放大成照片。照片后经萨空了的认可,又送交胡乔木审查,转给毛泽东。毛泽东自己很满意,并在1950年国庆节时通过画家放大绘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1951年春,为了配合《毛泽东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决议再制作一幅毛泽东正面的标准画像。这项艰难而光荣的任务,又义不容辞地降在陈石林同志的肩上,他和消息摄影局的同志一起翻阅了成千上万张照片,从一卷用点头转镜相机拍摄的集体合影中,找到了一幅合适制造标准像的毛泽东正面形象。然而,这是用美国制作的7英寸宽的黑白航空胶片拍照的,照片反差过大,影调档次欠好,再用简略的遮挡放大技术是不行了,陈石林勇敢将毛泽东的头像从合影中独自剪裁,放大成12英寸的照片,而后用刮刀在不伤害相纸纸基的基本上把药膜面上的彩色背景一点点刮掉,再将毛泽东面部精心修饰,调换了浅色背景后,一幅和颜悦色、气度轩昂的毛泽东侧面标准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幅照片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认可和毛泽东自己的称许。

  

 

1959年9月,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中央决议专门拍摄一幅毛泽东风度的标准相。这项任务交给了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资深记者孟庆彪和新华社驻中南海记者侯波同志。他们当时在毛泽东住处邻近安排了一间摄影室,安顿好灯光,测试了各种不同的光线和曝光指数,趁毛泽东散会的空隙时光,拍摄了第四幅毛泽东的标准相。那天毛泽东身着银灰色的中山装,神采奕奕地走进摄影室,在摄影灯的照耀下,毛泽东红光满面,谈笑自若地与侯波交谈,孟庆彪不失时机地接连拍了几张,定格了毛泽东处之泰然、慈爱微笑的面容。这幅照片在195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典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那时,中国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张贴着这幅照片,其印刷数量之大,发行范畴之广,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任何印刷品都不能相比的。

 

 

1964年,为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中央决议再拍摄新的毛泽东标准相,这时毛泽东已过古稀之年,人们意识到这或许是毛泽东最后一张标准像了,这项任务被指定由摄影家郑景康拍摄。为了不惊动毛泽东,他只身来到中南海,筹备了简略的灯光,,把光线处置得柔和天然,以表示巨人平易近人的风范。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常称颂这幅标准相“太好了!老人家很喜爱,是他亲自圈定的”。这幅侧面尺度画像从1964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始终沿用到当初。真的是巧合,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泽东画像,第一幅和最后一幅都是由郑景康拍摄的。郑景康于1969年病逝,是中国唯一的一位被誉为无产阶级摄影家的巨匠。

 

 

 

 

毛主席的画像已经在天安门上悬挂60个春秋,不知能否永远的挂在天安门城楼之上,也许邓小平曾经的答记者问是一种代表:1980年8月23日,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采访中法拉奇单刀直入地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明快、干脆地回答道:“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又说:“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也许上一年级的女儿骐骐的行为是一种回答:为了迎接60年建国大庆,老师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方式表达一下感受,骐骐画了天安门,并且执意要在上面画上毛主席,并且一边画一边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毛主席就是天安门上空那一轮红日。

天安门从明朝到现在的变化组图:永远的天安门—中国人都该知道…

资料来源网络

相关链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画像的制作者

在天安门城楼正中上悬挂着一幅中国人民最敬仰的毛主席的画像。毛主席画像历经风雨,画像有数次更迭。人们不禁要问,历年来绘制毛主席画像的人是谁?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签署:“阅兵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批示,明确地表明天安门城楼将作为开国典礼的主席台。

天安门城楼将接受人民的检阅。

天安门城楼的修葺工作迅速展开。国立艺专家实用美术系教师周令钊受领的任务是为天安门城楼绘制毛主席巨幅画像,为开国大典之用。周令钊受领任务之后,便和他的学生陈若菊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靠东的空间紧张地工作起来。他们把木板竖在墙上,搭起三层脚手架。负责古建的油漆师傅为他们打底、调颜色。他们以毛主席戴八角帽的照片为摹本,把主席的衣领画为敞口式样。但聂荣臻同志看后指出,主席的衣领敞口式样不妥,因为开国大典,要严肃一点儿。周令钊和他的学生便遵照聂荣臻的指示,重新改画了衣领。9月底,绘制工作完成了,工人们把巨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1950年,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同志应胡乔木邀请来到中南海,接受画毛主席巨幅画像的任务。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的辛莽,挑选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向上看的半侧画像。由于当时画巨幅人物肖像缺乏经验,辛莽便找来从解放区来的左辉、张松鹤等人协助。画像时,左辉、张松鹤等人站在脚手架上绘画,辛莽则站在远一点的地方指挥。

但巨幅画像画完,挂出之后,一些群众提出了意见:“毛主席有一只耳朵不好看,而且眼睛向上,好似‘目无群众’”。辛莽等几位专家听到这些意见后,又选择了主席一张基本正面、双眼平视前方的照片。这幅画像挂出后,反映很好。

毛主席的画像每年都要更换一次。一般是在八月“立秋”前后开始画,到国庆时换上新的。

1953年后的毛泽东主席画像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杰出的肖像画家张振仕所画。张振仕求学艰难,绘画功底深厚。他在窄小的侧院里默默作画。一画便是11年,直到1964年,绘制巨幅画像感到力不从心时才停手。

1964年以后的毛泽东画像是由美术公司的王国栋画的。他绘制的画像以毛泽东半侧面、双眼平视的照片为摹本。他注重对毛泽东眉宇和眼神的表现,力求在描绘主席慈祥和善的同时,表现出他性格中敏锐、机智和洞察一切的层面。王国栋在绘制巨像时,既能准确地掌握人物的轮廊,又能以中国老百姓可接受的方式着色。他画的主席像虽然是油画像,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是1949年以来画家们从事毛主席像创作的一个关节点。十几年来,画家们慢慢改进,不断积累经验;有关部门对主席照片几经挑选,并做修版等技术处理。到了60年代中期,王国栋在多位画家工作的基础上,终于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使主席巨像愈益显示出领袖的风度和神采,能普遍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王国栋在绘制主席像时,曾遇到不少的难题。因画像巨大,没有整块的画布,只好用3块画布拼接在一起。因接缝不平,画面上两道直续上下的棱子十分显眼,这样就影响了肖像面容的美感。为解决画布问题,哈尔浜亚麻厂与天津地毯厂合作攻关,终于试织出密度不同的几种宽幅亚麻布。

毛主席画像是以稍微倾斜的角度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每逢雨雪,画布后的五合板受到浸泡,很快就影响了画像的色彩。为解决这个问题,天安门管理处经过逐步摸索与改进,最后用铝合金板置于五合板后,雨水可顺着铝合金板流下,从而保证了画像在较长时间内不变色。

1 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举国哀掉。王国栋怀着悲痛的心情绘制毛主席像。这是他最后一次画主席巨幅画像了。他把颜色调得很淡,把无限哀思凝聚于画布了。在举国追悼的日子里,天安门城楼换上了新华社制作的毛主席巨幅黑白照片,追悼会后仍悬挂王国栋画的画像。

1992年初,王国栋退体。他早在1971年就开始培养接班人,接班人是18岁的葛小光。

葛小光在北京市美术公司油画,后在创作室画毛泽东、孙中山和马恩列等领袖像。

葛小光在师从王国栋绘制毛主席巨像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只照一两张照片临摹,很难体现人物的神貌;要更生动、更准确地把毛主席的伟大形象再现在巨大的画布上,光靠画笔下的功夫虽然是不够的。于是,他便广泛搜集资料,先后收集了60多幅主席画像,从中筛选出十多张有特点的照片,编成一个小集子,作为画像时参考。

葛小光的画室在天安门城楼的西北角,是一座面积为90平方米,高8米多的铁棚子。以铁皮为材料搭棚主要是为了防火,顶部由半透明玻璃铺就,是为了让阳光从顶部均匀地透射进来。这样的画室,夏天暑气蒸人,冬天寒风刺骨,但为了画好毛主席画像,为了保证每年“十一”天安门城楼悬挂崭新的主席画像,葛小光不畏酷署严寒,如醉如痴地画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葛小光力求通过对毛泽东眼神的刻画,表现出一代传人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部襟,并力图通过这双眼睛,在领袖与人民、历史现实甚至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画像时,他总是在寻求一种“感觉”,这种“感觉”难以表述,但也正是这种感觉达到了他所追求的神似。正如许多人在天安门城楼前仰视毛主席画像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真像”!

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像框,总重量达1.5吨,这是在全国、亚洲甚至在东半球,也是最大的手工绘制的肖像。(摘自《天安门广场备忘录》作者:树军西苑出版社)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