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假日办”撤销集中性假期 或向带薪休假转变
撤销也是一种升级
对于此次“假日办”的撤销,王勇鹏认为,假日办的存在有着特定的社会发展烙印,是转型社会政府临时机构职能不清、决策程序封闭、管理思维替代服务理念和忽视公众参与权的一个集中缩影。其背后是伴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在目前产业贡献中已经接近GDP的4%)并被提升到“国民幸福”层面上来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经济。人们对撤销“假日办”的高度关注,反映出的是对合理休假制度的强烈渴望。当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越来越大,确实需要假期得到休息,调整身心。但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休假时间不够用,而拼凑的“黄金周”、“小长假”等,往往会面临人多车多的情况,与其外出旅游,不如在家待着。对那些在异地打拼的人来说,利用短短几天假期探亲访友,总有捉襟见肘的感觉。休假是一种权利,尤其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现代文明深入人心的当下,这种权利理应得到尊重和保障。
此次对全国假日办的撤销是对其某种程度上的升级,全部职能并入新机构,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协调各部门职责和利益,抓住当下旅游业井喷的良好市场机遇,推动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为推动带薪休假进一步铺平道路。去年国务院出台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提出“2020年基本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目标,可以说撤销“全国假日办”、成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也是顺应这一变化。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前不久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常务会议,也是重申带薪休假,并且将落实带薪休假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旅游市场的发展不应该局限于假日,非节假日市场潜力无限,更需要挖掘。
未来“集中性假期”将被打破
“假日办”的取消,势必对今后的假期产生一些影响,王勇鹏分析,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调整集中性的假期可能会在明年两会期间被讨论与热议,类似于“黄金周”这样的假期可能会被调整,甚至可能被取消。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带薪休假条例》,结合去年的《国 民 旅 游 休 闲 纲 要(2013-2020年)》,其中都没有提“黄金周”概念,而是多次强调带薪休假,所以说黄金周这样的集中性假期会被打破。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国家通过这种高级别的部际联席会议进行指导,可能会从制度立法与行政监管的角度进行强有力的实施与落实,把“假日旅游”纳入“旅游工作”,这意味着假日旅游向全日制旅游的推进,对下一步实施的带薪休假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对于“假日办”的撤销,有专家解读认为,这与国家推动带薪休假的趋势相吻合。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享受带薪休假的职工只有五成。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的实际休假的确也少得可怜。以英国为例,除双休日与法定的9天节假日外,英国人的带薪休假颇为可观,视工作年限不同,少则3个星期,多则长达1个多月,以此而言,告别“假日办”,不仅仅是撤销一个机构,更应成为一场休假扩权的开始。但是从现行的情况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落实情况来看,反映各异。带薪休假,劳动者非常欢迎,但在企业里,不少老板担心,员工休假会影响工作效率。从短期看,对老板来说,带薪休假,不工作还得付工资,还得找人顶班,带来管理麻烦。在现实中,还有一些单位无视员工的休假权利,不愿落实带薪休假的相关规定,即使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也常常会打个折扣。
员工不是机器,更不是永动机,他们需要休息,才能让透支的身体得以恢复,让紧张的神经得以缓解。在管理学中有这么一句话,照顾好员工,他们就会照顾好你的顾客,从而照顾好你的利润。照顾好员工,最基本的就是给他们更好的休息,保障他们合法的休假。从长远看,这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一窝蜂似的“拥堵式休假”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由其所引发的人流过于集中、交通拥堵、景区不堪重负等连锁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公众“不能承受之重”。带薪休假条例虽然已颁布多年,但对不少人来说仍是“镜中花水中月”,至今仍未能完全落到实处。同时,旅游产业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单一发展模式,公众对多元休假方式的新期盼,传统节日如何能优化休假安排……在“假日办”撤销后,新成立的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能否顺利解决好这些问题,才是此轮变革真正的看点。
实现“带薪休假”仍需时日
至于如何寻求突破口,毫无疑问落实带薪休假是关键,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是如何全面落实国民带薪休假制。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对于落实带薪休假以及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可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现在距离《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落实国民带薪休假”还有五年多的时间,但从落实配套制度来看,情况仍不容乐观。从市场关系而言,职工与单位很难真正达到平等。但是不管如何,国家已经在上层体制设计上向好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也可以说做好了下一步落实带薪休假的坚实基础。
关于现阶段的落实,王勇鹏认为:一方面对相关部门而言,更应认识到公众多元化的需求,从我国国情出发,充分考虑人们的出行习惯,制定更加合理的休假制度。另一方面如何监督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在制度层面接受员工投诉,应该成为休假工作方面的下一步安排。而观念和制度能否进一步升级,也就是说,能否真正确立公众休假权至上的原则,以及完善相关法规将休假的选择权赋予职工,未来则需要加强立法和执法,转变行政职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行政监管,保证员工休假权益等都显得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