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经济之火星星燎原
- 新闻晨报
/IC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
□晨报记者 林劲榆
2014年8月,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受上海市政府委托为上海自贸区一周年建设成果测评,是政府聘请的三家第三方测评机构之一,另两家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普华永道。“综合来看自贸区一周年的建设成果,还是令人满意的。”陈波说,目前自贸区建设正在向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靠近。
陈波,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主要参与了此次测评模型的设计。自从上海自贸区挂牌,在上海学术界,海归派陈波已是自贸研究领域炙手可热的专家。
用大数据给自贸区一周年打分其实外资更加看重金融开放政策
自贸区一年建设情况到底如何?
“这是所有人都在问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做的测评工作,就是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定性、定量地回答这个问题。”陈波说,测评自贸区的模型包括很多方面,指标有几十项,比如,通关速度、办理营业执照所需时间、争议案件数量、投资数据、用工数量、附加值、贸易量等等,所有方面从各个维度分析自贸区近一年来哪些政策效果是显著的,哪些并不明显。大数据并不仅仅是数据量大,更重要的是综合性的,且能互相印证,是客观的测评体系。
举个例子来看,在测评体系中,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是按月来统计的,这个指标能够分析自贸区政策对外商的吸引度。在2013版负面清单发布的时候,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但是金融政策相继落地的时候,外商投资企业就明显增加了。
数据上看,去年9月29日,自贸区挂牌那天,自贸区新增外资企业8家;9月30日,首份负面清单发布,从9月30日到10月底,自贸区外资企业从8家增加到23家;11月初到11月底,自贸区外资企业从23家增加到38家;12月2日,央行发布支持自贸区金融30条,当月自贸区外资企业数量从38家猛增到95家;今年2月份开始,自贸区金融支持细则出台,到5月中旬,外资企业数量已经增加到600家,到7月底,约800家。与负面清单相比,外资更加看重金融开放政策。
“为什么我们选择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而非所有企业入驻数量,来分析自贸区政策呢?这是因为在自贸区挂牌初期,受认缴制政策的影响,很多公司抢注自贸区执照,这个行为导致数据出现偏差。”
☆最有难度:行政审批改革
“在自贸区的各项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尤其受到国际企业的肯定。”陈波说。
自贸区挂牌第一天,行政审批改革推出重要举措——改审批制为备案制,注册资本由实缴制转变为认缴制。“这意味着政府管理企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事前管理,一个企业要成功拿到营业执照,要跑14个部门;现在只要跑一个注册部门就可以了,原则上3-6天拿到营业执照,投资企业的门槛明显降低了。”陈波说,在自贸区行政审批改革的模式下,政府管理企业并没有放松,政府要关注企业的后续经营情况,有没有违法、违规的行为、有没有准时纳税。行政审批改革的实质是理清各方的关系,开企业是投资者的事情,政府应该从把关人的角色中退出,做好监督者或者说是裁判的工作,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陈波眼里,行政审批改革是自贸区各项改革措施中难度最高的。“因为政府要改革的是自己,缩小自己的管理范围,从某种程度来说,代表了政府改革的诚意。”
☆最多看点:负面清单的缩减
“负面清单管理是自贸区的一大特色,这是中国为新一轮贸易协定谈判做的准备,在自贸区的政策试验中,它是关键。”陈波说,按照负面清单的管理原则没有列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外商投资都可以享受国民待遇。
服务贸易是负面清单开放突破的重点,2013、2014两版负面清单开放领域中,服务贸易类占了40%以上,包括了科教、文卫、演艺等。“我们看到很多领域都有开放项目落地,比如教育方面,英国的哈罗公学注册在自贸区内,将在自贸区附近的外高桥开展教育活动,首家外商独资医院阿特蒙医院已经与自贸区签约落户。这些新型外商企业落户自贸区,对于中国原有的教育体系、医疗体系都将构成一定的冲击,中国社会、政策都需要调整来适应新的产业格局,自贸区提供了一个样本。在试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利弊,看到政策、观念的冲突,以及如何扬长避短,所以服务业的开放是自贸区最主要的看点。”陈波说。正因为服务业的开放如此重要,所以我国在这些领域比较谨慎,没有出现外资一涌而入的局面。
“还有很多领域、很多项目在谈判中,比如涉及演艺娱乐业开放的电影放映,在自贸区外,每年放映引进大片的数量有限制,而自贸区将开放数量限制,未来观众能在自贸区内看到很多独播的大片。”
☆最是热闹:区内金融改革
回顾这一年的自贸区,金融改革无疑是最热闹的,央行上海分行、银监会、保监会、金融办累计开了几十场相关新闻发布会。
“自贸区金融改革很热闹,这是因为各界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关注度很高。但必须强调的是,金融改革是自贸区建设的配套工程,其红利的释放基于实体经济,它不是自贸区改革的目标。”陈波说,他非常赞同央行上海分行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对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定位。
“我们可以看到,自贸区金融改革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突破,其中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自由化、资本项目下有限开放。央行支持自贸区的金融政策主要在这四个方面。”陈波说,这四个方面的金融改革对于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以及实物贸易的扩大都有很重要的推动意义。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目标是什么?高地!在自贸区成立之初,李克强总理就明确表示,这里要建成改革高地、创新高地,而不是政策洼地、税收洼地。
自贸区成立周年前夕,李克强考察时又传递出发力信号,“打造改革新高地,树立开放新标杆,培育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
专家分析认为,自贸区的深意,正是提供了一个开放倒逼改革的机制。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就是一个开放倒逼改革的压力测试平台。目标是营造一个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核心是通过改革使政府管理经济、管理贸易、管理投资的行为国际化。
下一步,自贸区还将进行什么样的制度创新呢?自贸区管委会方面已给出了一些方向:
探索完善行政公开透明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实行准备期制度。
探索公平竞争的环境,研究进一步取消民营资本投资和产业准入等,进行环境评价的分类管理,完善政府的采购规范。
探索完善权益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庭。
自贸区未来画卷,正徐徐展开,那应该充满想象,无比精彩吧。
“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先试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服务能级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