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A上市了,首日38%的涨幅目前来看似乎是TMT(科技、媒体、通信)投资的强弩之末。自从阿里巴巴明确上市日期以来,热炒近18个月的中国概念股集体遭遇估值顶峰后的“滑铁卢”——奇虎360(NYSE:QIHU)一个月内跌去25%,腾讯(0700.HK)累计蒸发过千亿港元市值;至于阿里系下的中信21世纪(00241.HK),则三天暴跌22%。投资者不禁要问,TMT尤其是中概股的市梦率还能走多远?
众人热议阿里上市仪式8位敲钟人的故事,阿里巴巴的股价在首日冲上90美元;随后就传出旗下一达通的坏账负面消息,阿里股价连跌2天,9月25日最新收报87.17美元,较首日收市价跌去逾7%。
其中,“股王”腾讯,8月13日公布超预期的业绩后“见光死”,股价持续偏软,沽空比率却节节上升。在9月6日阿里公布招股价范围后,腾讯的沽空金额达到高潮:9月12日,腾讯录得6.77亿港元的沽空金额,占整体大市沽空金额的11.53%;9月22日,阿里上市暴涨后,腾讯的沽空金额更急剧上升至单日8.66亿港元。以8月12日的历史新高134港元计算,腾讯24日的收市价(118.50港元)已跌去11.6%,连续跌破10天、20天、50天和100天线支持位。
经纬创投的创始合伙人张颖9月23日在《泡沫就在那里——致经纬系CEO们的公开信》中这样写道:“从贪婪转向恐惧就在弹指间。请各位CEO务必确保自己账上有足够9-12个月的现金储备,来迎接泡沫破灭后的漫长寒冬。”
不过,资本市场从不缺乏坚定的看多者。交银国际互联网行业首席分析师马原表示,阿里巴巴在上市后至少享有6大投资红利,包括人口、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网络支付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云服务;预料阿里上市前所做的一系列收购有助于打造生态圈,促进整体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
正方:高增长支持市梦率
尽管普遍从高位下跌10-20%,大多数TMT中概股的估值仍然可以用“市梦率”来形容。彭博系统显示,截至9月24日,BAT(百度[微博]、阿里和腾讯)对应2014年预期市盈率分别为 34.48、38.07和36.15倍。至于被QDII基金重仓持有的唯品会,预期市盈率更是高达76倍。
“如果只看今天的纯利,所有投资者都该去买工行和中石化;就算贵为龙头,腾讯的全年盈利也还不到工行的1/10。但在未来5年,在线旅游、O2O、手机游戏、移动支付甚至金融等商机将从传统行业转向互联网,这种趋势已不可逆转,在可预见的未来,TMT的盈利会集中释放。” 法国巴黎投资管理亚太区股票投资主管邝乐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TMT的世界,投资者信奉“老二必死”的理念,无论是即时通讯的微信、还是电子商务的淘宝都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最终的结果就是胜出的公司获得垄断性盈利;行业老二苟延残喘,至于老三和老四,甚至会长期处于亏损的边缘。
如山创投董事长王涌总结出五大互联网公司的估值维度,传统的PB和PE估值法早已失效。首先,看用户流量,互联网公司的用户流就相当于传统行业的现金流,增长越快,估值越高;以腾讯为例,二季度微信和WeChat的活跃账户同比大增57%,股价也得以在业绩公布后创下134港元的历史新高。
第二是货币化能力,新浪微博无疑是反面教材,尽管拥有海量用户,却始终无法将用户流量货币化。用户体验、企业家精神和行业龙头则是王涌认为的其他三个重要的估值维度。
反方:物极必反
“闭着眼睛数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毛利,TMT仍然可以维持2年前的高双位数增速,问题在于估值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一位要求匿名的外资大行分析师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访问时表示,目前已经越来越接近估值泡沫破灭的临界点,持有BAT的风险相对较小,但那些盈利寥寥纯靠预期的公司已处于风口浪尖。
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中,去哪儿二季度亏损扩大9倍至6800万美元,新浪微博期内净亏1540万美元,优酷土豆上市4年累计亏损17.7亿元;作为淘宝的竞争对手,京东商城[微博]二季度亏损5.8亿元。
上述外资行分析师表示,过去12个月,由阿里和腾讯驱动的疯狂并购整合潮随着阿里的上市会逐渐降温,单纯靠并购堆砌的估值已到达了巅峰;投资者会重新聚焦公司本身的内涵增长,只会烧钱的公司“很危险”。
他说:“没有人知道泡沫何时会破,最大的风险因素来自宏观市场。”
张颖分析说,回顾过去80多年的美股估值,标普500指数5年期滚动收益超过200%一共只发生过3次,每次都发生了波及全球的股市大幅下跌,而这一指标到今天已达到180%。而在纳斯达克指数成分股中,约有47%的个股相比过去12个月的峰值已至少下跌了20%。
“股神”巴菲特的持仓间接证明了这种悲观论。资料显示,伯克希尔截至6月底持有现金超过550亿美元,是巴菲特执掌公司以来的最高水平。
“很多人说今天是创业者‘最好的时代’,我同意且相信。在未来10年内,中国互联网行业占GDP的份额将越来越大,但物极必反。”张颖表示,一级市场的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二级市场,当危机来临时,很多融不到钱的创业公司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倒下。
“寒冬只会加速灭亡没有准备好的竞争对手,在新一轮牛市来临前成就更强悍的自己。”他奉劝所有CEO手持最少9-12个月的现金储备。
最近翻腾讯陈年旧事的深度报道很多,这里面可能存在腾讯公关宣传策略,不过内容还是有价值的,正好可以借机深入了解腾讯。此前在雪球上看了一篇帖子,提出市值估值法这么个好玩的概念,其预测腾讯的市值不会突破1500亿美元,我比较好事儿,就去研究了下腾讯的市值究竟有没有突破1500亿美元的可能。
现在腾讯的市值已经接近9700亿港币(约1250亿美元)的水平,突破万亿港币是迟早的事情。瑞银投资、巴莱克资本等都给了腾讯600港币以上的价格评级,腾讯股价若争气的话突破600港币大关,市值将达到1440亿美元作用,再努努力涨到625港币时就可达到1500亿美元了。
既然研究腾讯市值极限在哪这个问题,我关注的就不是腾讯市值能否达到1500亿美元了,而是腾讯有没有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甚至3000亿美元市值的可能,一举超越谷歌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资本市场选择科技股时一般关注营收能力与未来预期两个方向,而腾讯的营收能力在不断提升,2013Q3单季155亿人民币的营收,85亿毛利的业绩已经非常好看,而微信的带来的未来预期更是促进腾讯市值不断走高,过去一年腾讯市值翻了一倍,尤其在下半年迅速增长,腾讯市值突破万亿港币市值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腾讯人一直对腾讯股价没有信心,在腾讯股票从3.7港元攀升至500港元的过程中不断的抛售,每当腾讯市值创新高时,腾讯人都担心已经涨到顶了而急着将手中的期权出手,当腾讯股价再创新高时,这些人悲催得拍大腿都不解恨。前不久听个真实的段子挺有意思,是讲腾讯早期员工在离职之后不久就抛售了手里的腾讯期权,之后买了辆大概十万左右的车(具体什么车记不清了),每当有行业人乘他那辆车时他都会介绍下,他那辆车是一台卡宴的钱。
腾讯的市值是随着腾讯的业务发展而水涨船高的,当腾讯股价只有几十港币时可以凭感觉去判断是否要出手,但如今腾讯股价已突破500港币,接近万亿港币市值了就得仔细去分析这支股票该不该卖,还能不能涨了。
万亿腾讯1500亿美元市值是一道大坎
腾讯配不配的上这万亿港币的市值,股价是否已经封顶,还能不能再翻一番登上2000亿,甚至3000亿美元市值,我们不妨可以探讨一下,分析需要对比,我们参照美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谷歌来看研究下腾讯。说拿谷歌对比,100%会有人跳出来反驳道,市值最高的是苹果,对比腾讯应该选Facebook,先别急,继续看。苹果,微软、IBM等严格意义上是科技公司,并非纯粹的互联网企业,而Facebook与腾讯市值相当,谈论腾讯市值极限的话,已没有空间可说。
相比来讲,谷歌才是腾讯下一步跨越的参考对象。参考谷歌并不是要参考搜索业务,而是谷歌的科技创新的意识、行业布局的能力,以及国际化的发展等。结合谷歌,我们从经济环境、财务数据和业务范围三个因素来看看腾讯市值还能否有所突破。
第一,经济环境对比。20日,统计局刚刚公布了2013年中国GDP总额为568845亿元,换算之后大概为9.4万亿美元,美国2013年的GDP总额大概为16.57万亿美元。国家的经济规模总量对各国企业的市值有一定影响,另外,谷歌是一家全球化公司,而腾讯虽然在进行国际化发展,但大部分业务重心仍停留在天朝市场。
截至到1月20日,腾讯市值9692亿港币(约1249亿美元),谷歌市值3844亿美元,是腾讯的3.08倍。结合中美经济对比来看,美国2013年GDP大概是中国的1.76倍,不要忘了,谷歌是国际型大公司,市场范围覆盖全球大部分国家,将除中国以外的2013年经济发展前十的其他九个国家的的GDP相加,总量是中国的4.12倍,比谷歌/腾讯市值高出1倍多,这是合理的,因为谷歌在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市场份额不比欧美市场。
所以大概来算的话,谷歌的市值是腾讯的3倍算是合理的,也就是说目前腾讯的市值值这个价位,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说成以腾讯目前的业务结构来看,市值估摸的也要封顶了。
对于谷歌、腾讯这类发展到极致的企业来讲,通过对比所在市场的经济规模来衡量市值是否存在严重泡沫还是有些意义的,不过这只能简单用于宏观估量,表明目前中国市场仅能容纳1500亿美元市值以下的企业。但要说腾讯市值是否已经封顶,仅从这一个角度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接下来我们结合财务数据来看下。
第二,财务数据对比。先来看两组基础数据的对比。
谷歌2013年前三季总营收为429.67亿美元,毛利为245.78亿美元,净利润为95.44亿美元,总资产1050.68亿美元。目前市盈率为25.83,市净率为4.55。
腾讯2013年前三季总营收为434.67亿元,毛利为238.87亿元,净利润144.43亿元,总资产994.23亿元人民币。目前市盈率60.63,市净率23.58。
这组数据比较有趣,从数字上看谷歌和腾讯的营收、毛利非常接近,只是资金单位不同,谷歌的营收能力大概是腾讯的6倍,但谷歌的市值只有腾讯的3倍,这说明什么?要么资本市场低估了谷歌,要么高估了腾讯。再结合市盈率和市净率两个指标再来看,作为科技股的谷歌市盈率只有25.83,市净率仅有4.55,这两个指标放在任何行业都不会被认为不合理。同在美国市场的亚马逊市盈率为550.58,市净率为20.21;Facebook的市盈率为69.32,市净率为10.70。
对比来看,腾讯的60.63倍市盈率和23.58倍市净率有些偏大。当然,作为科技股,资本市场看好腾讯未来发展预期,给出腾讯60.63倍市盈率和23.58倍市净率也并不算太夸张,以腾讯目前的盈利能力,以及微信在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地位,腾讯配得上这个市盈率和市净率。不过,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腾讯的市值还能否继续增长,或者可以说腾讯是否还能承受住更高的市盈率或市净率。
第三,业务范围对比。谷歌的主营业务是搜索,还在向社交市场努力,电商市场没用太多精力,主要营收来自搜索广告。腾讯的主营业务为社交产品,现在开始向电商市场发力,搜索业务已放弃并交由搜狗负责,主要营收来自游戏、会员等增值服务。
腾讯的营收能力保持高速增长,尤其增值服务营收早已成为支撑腾讯发展的关键,借势微信的崛起,腾讯正全力向电商市场发力,不过却遭遇了阿里的强势抵挡。以腾讯增值业务的增长情况和腾讯在电商市场的投入,市值很有希望突破1500亿美元,但要想登上2000亿、奔向3000亿,难度则非常非常之大。
以市场容量以及腾讯目前的业务结构与营收能力来看,1500亿美元的市值或许已经封顶了,不过互联网行业正在不断撬动传统企业市场,这个行业还在高速发展,新的市场机遇不断涌现,腾讯突破1500亿,奔向2000亿美元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可以肯定这个过程肯定不会在短时内的完成,2014年腾讯股价的涨幅肯定不会像2013年一样翻一番,腾讯目前的股价还算在合理范围,再添把火市值达到1500亿美元还是有可能的,不过以目前的环境看,腾讯市值达到1500亿美元时肯定存在泡沫,若要支撑这一市值,腾讯还需在更多业务上开花,这就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了,所以现在投资腾讯的需要做好长期投资的思想准备。泡沫已经起了,就看谁会戳破它了。
若想再上一层腾讯需要多点开花
腾讯的成长历程中,从未像今天这么风光过,作为要走向世界的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需要有巨头的作为。事实上,腾讯已经有所行动了,我们可以来感受下腾讯在宏观层面的市场布局。
第一,已有业务争夺。已有业务可以分为四大块去看,社交、电商、搜索和移动互联网,在社交市场,腾讯用微信革命了自己,稳住了社交霸主地位,所以有充足的精力去拓展其他业务;现在腾讯将一部分重要精力放在电商市场,正在全力扶持ECC部门,另外主动放弃了搜索业务,并以投资的形式交由搜狗管理。这是腾讯在三大主要业务上的布局。
万亿腾讯,边界何在
2014-1-23 14:15:35来源:快鲤鱼作者:王利阳责任编辑:江南人气:11380评论:
<iframe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transparency="true" frameborder="0" height="250" hspace="0" id="aswift_0" marginheight="0" marginwidth="0" name="aswift_0" scrolling="no" style="left: 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0px;" vspace="0" width="300"></iframe>
IT之家(www.ithome.com):万亿腾讯,边界何在
最近翻腾讯陈年旧事的深度报道很多,这里面可能存在腾讯公关宣传策略,不过内容还是有价值的,正好可以借机深入了解腾讯。此前在雪球上看了一篇帖子,提出市值估值法这么个好玩的概念,其预测腾讯的市值不会突破1500亿美元,我比较好事儿,就去研究了下腾讯的市值究竟有没有突破1500亿美元的可能。
现在腾讯的市值已经接近9700亿港币(约1250亿美元)的水平,突破万亿港币是迟早的事情。瑞银投资、巴莱克资本等都给了腾讯600港币以上的价格评级,腾讯股价若争气的话突破600港币大关,市值将达到1440亿美元作用,再努努力涨到625港币时就可达到1500亿美元了。
既然研究腾讯市值极限在哪这个问题,我关注的就不是腾讯市值能否达到1500亿美元了,而是腾讯有没有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甚至3000亿美元市值的可能,一举超越谷歌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腾讯大部分精力都在移动互联网市场,虽然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占据优势,但腾讯仍不满足,除了移动电商、移动支付以外,腾讯还在计划2014年全力抢占手机地图和应用分发市场。能否成功尚无法定论,但腾讯抢占已有业务市场总是没有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