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一年成绩单何以惨淡至此

  •   
上海自贸区的出身可谓是高大上:高层领导钦点建立;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专门指出“是党中央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求“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一周年之际,李克强总理再次亲临视察,要求“进一步放权给市场”“给企业松绑”……但很遗憾,上海自贸区一年下来,成绩单惨不忍睹!
 

自由贸易区是干嘛的?当然首先是推行“自由贸易”的,可今年1-8月份,上海自贸区的进出口增长仅为9.2%,只比上海市平均高4.6个百分点。5004亿元的进出口货值,也仅占全国的2.9%。这也算是推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结果?可各部门的表功倒是挺量化,如海关就说,自贸区内平均通关时间进口比区外减少了41.3%,出口减少了36.8%--可疑问在于,不是说“放开一线、管住二线”吗?照此来说,境外货物进入自贸区,只是向海关报备即可,不越过二线就不算进口,为什么还要循例报关,还统计出“减少了41.3%”?这到底是成绩呢还是恰恰说明了问题?二线倒是管住了,可一线“放开”实现了吗?以我们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极大不自由、不便利程度(大家可以比较一下我们与其它市场经济体的差距),若真在自贸区里实质性推进了自由化和便利化,贸易效率会得到极大提升,起步阶段的增长绝不可能是区区9.2%!

 

并且,依循以往改革开放的惯例,如果上海自贸区内真的采取了实质性改革开放措施,将会迅速吸引大量国内外生产要素进入,尤其是在贸易、转口、分包、运输、仓储、加工以及相关服务等等方面,市场要素的集聚绝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据统计,自贸区成立一年来,新注册企业5900余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商贸物流类中小企业(从贸易额的增长就可看出这些企业的量级),且绝大部分是内资,外资企业占的比重今年3月份是8.5%,6月份是12%--说明上海自贸区对于外资并没有多大吸引力,而笔者在上海了解的跨国公司的态度也证明了这一点。

 

内资进入上海自贸区,多半不过是一种炒概念的心理作祟罢了,这从自贸区初期的概念股、房地产价格疯涨有明显体现。但自贸区概念股只是昙花一现,区内的房地产价格却是真的涨了不少,那些中小型投资进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赚点投机小钱,对自贸区大业难有根本支撑。

 

统计数据当然不是全部,可连基本的统计数据都如此惨淡,是不是也能说明某些问题?

 

当然了,既然是一周年,当局还要大力宣传成绩,上海自贸区官方甚至要求媒体“尽量说好话,最起码不要批评”,媒体又不得不颠来倒去地宣传。既然各种统计数据实在拿不出手,那就玩虚的罢。

 

于是说改革试验。比如说推广了“负面清单”概念。但负面清单概念可不是上海自贸区创造或者引入的,而是来自于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美双方谈了好几年,才终于同意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基础上谈判两国的投资协定,上海自贸区就把这个概念借用了。但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却又搞成了一个笑话!笔者曾经专门撰文评述过(参见《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凸现根本缺陷》等文),2014 版号称缩减了26.8%,那是玩了障眼法,把某些法律已有规定的从负面清单里删掉了(如禁止投资色情、赌博业);即使在实际进一步开放的17.4%里,也基本没有有价值的扩大市场开放措施,都是诸如删除了“限制投资棉花(籽棉)加工”“投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须符合有关规定”“禁止投资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网吧活动”之类,在自贸区内的投资空间到底有多大?能吸引多少有价值的外资进入?外资的态度已经通过那些官方统计数据有了清楚的表达。

 

更糟糕的是,我们居然又把负面清单的概念偷换了。本意上,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应该允许企业自由投资的,但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之外,还有众多行业管制,也就是说,负面清单之外的很多行业,仍然不能自由投资!负面清单本是为了清晰政府权力的投资管制边界,却又再次被模糊了。有企业投资某个自贸区负面清单里没有但区外限制投资的项目,自贸区管委会就答复“参照区外管理规定执行”--这不是胡闹吗?那这样的负面清单到底是在骗谁呢?

 

还有人说,我们之所以把这个负面清单搞得这么长、并且清单之外还有众多投资管制,是为了给对外投资和贸易谈判留余地。表面看起来这有一定道理:我们国内自己的负面清单都列得又短小又清晰,怎么跟美国人、欧洲人在双边投资协定中讨价还价呀?还有跟日本人、韩国人等的自贸区谈判?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搞负面清单,归根到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是约束政府权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个基本体现,是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我们自己必须积极、主动做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更不是为了跟着中美投资协定、中欧投资协定的时间表走!以笔者所见,这种借口,就如加入WTO谈判时很多权力部门使出的招数一模一样,不过是尽量延长自己手中权力的有效期罢了!

 

商事制度(企业注册登记)改革似乎又是广为宣传的一个亮点。可众所周知,企业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与上海自贸区何干?因为区内区外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哪来的先在自贸区试验后“复制推广”一说?

 

当然,更不能不提到金融业。可除了搞了个黄金“国际板”(9月18日才挂牌)、设了几个国内基金公司做点离岸业务,其它似乎也乏善可陈。就这能助推上海在202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吗?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我还是得强调我一贯的观点:把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从上海浦东收缩到仅有28.78平方公里的封闭区域里来“试验”,是倒退而不是进步或突破;封闭的自贸区内不适宜搞资本市场开放试验,并且即使有了点经验也无法复制、推广到区外来,因为两者范围、内涵、形式等等各个方面表现迥异;先在自贸区试验,再复制、推广到区外来,对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滞缓这一目标的实现!

 

高层决策落不了地,基层创新被捆住了手脚,上海自贸区就搞成了这样一个四不像的怪胎。小小的一个自贸区,并且还是封闭监管的,搞点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尚且如此困难,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深化改革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参见拙文《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四大困境》)。

 

办法当然不是没有。问题在于:“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在哪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