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勃拉姆斯《g小调第二狂想曲》的演奏方法
摘 要:勃拉姆斯时德奥时期浪漫派音乐家,他的作品把古典主义形式与浪漫主义思想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充实了音乐的内涵。《g小调第二狂想曲》时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完美的展现了勃拉姆斯的性格特点,并受到后人广泛的欣赏和演奏。本文阐述了《g小调第二狂想曲》的部分演奏方法,并对乐曲的力度与触键方式及不同踏板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以便于演奏者更好的理解和演奏作品。
关键词:勃拉姆斯;《g小调第二狂想曲》;演奏方法;踏板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48-02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德国杰出音乐家,“浪漫的古典主义者”,他处于浪漫主义中晚期,在创作中却大量运用古典主义形式,与浪漫主义思想巧妙的结合起来,赋予音乐作品更加丰富的和声与内涵。这种巧妙的剥离与吸收结合成独特的音乐风格,使得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g小调第二狂想曲》是勃拉姆斯创作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曲中散发着无限的奔放与热情,同时,也体现了勃拉姆斯性格中即敏感又温柔的一面,展现了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这首作品被评论家誉为“最能体现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最具有他自身味道的、被演奏得最多的名曲”。笔者有幸参观到威利·冯·贝克拉特(WillyvonBeckerath)为勃拉姆斯画的一张素描作品,画中勃拉姆斯一边吸着雪茄,一边把左手越过右手弹奏钢琴,他弹的曲子便是《g小调第二狂想曲》。在此,笔者对《g小调第二狂想曲》的演奏方法进行分析,以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与演奏。
一、主题展开性变奏的演奏法
在《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主题动机贯穿”和“展开性变奏”被展现得淋滴尽致。全曲运用三连音来贯穿,主题材料以多种方式不断变换着出现,这种不同形式的重复出现,即强调了主题本身,又不会让人感觉单调。而这种“展开性变奏”剔除了动机中相对次要的部分,对主要的部分进行展开、模进、紧缩或扩充。这使乐曲的和声更加丰富,音响更有层次。所以掌握好动机的“展开性变奏”的演奏方法无疑是演奏好这个曲子的基础和关键。
呈示部中,主部有8小节,1-4小节为第一乐句,共有三个声部,其中高声部旋律是这首曲子的主题动机,而后便是一次又一次的展开变奏。演奏时需要左右手交替完成,所以此时的旋律一定要非常连贯,每只手的力度要统一。高声部需要演奏的坚定有力,旋律起伏明显,它由左右手共同来完成,此时需要注意双手的衔接。中声部的三连音在右手,演奏时要清晰、连贯、均匀。中低声部的旋律虽以烘托主旋律为主,但也不能太过弱化。在这里低声部用左手以八度的形式连续进行,音色需结实浑厚。
前4小节结束时,要有片段结束的收拢感,此后进入主题动机的模进,便是4-8小节。演奏方式与第一乐句相似,在第8小节结束时需要做渐慢且渐强的处理,同时以收的感觉来引出下一部分并形成对比。
展开部由主部主题材料和十三小节的模进构成,主部主题材料在此进行了充分的展开与变奏,其中33-40小节是对主部主题的第一次变奏,演奏时不同于前面明亮的音色,而是需要弹得平静、低沉一些,要控制住左手,力度需均匀。在这里,连线常常被演奏者忽视,高音声部需要更加连贯,抬指的动作相对变小。37-39小节同样是这一主题的变奏,但演奏起来的音响效果不尽相同。前面的主题所标记的音乐力度记号为f(强),而这里的力度记号则是P(弱),虽然一样是三个声部,但低声部却要比前面单薄,一直是bb音,音响效果的厚重感已不在,中声部和高声部的音区都升高了。我们在演奏时可以在P(弱)的声音里将高声部突出,听起来更加轻盈,与前面的主题变奏形成对比。40小节是三对二的弹奏,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中声部和低声部不可以过弱,否则无法体现出三对二所要表达出的矛盾情绪。同时双手的演奏都要清晰,衔接要自然连贯。第41-53小节也是这一主题的发展变奏,其中,41-44小节的演奏技巧与33-36小节基本相同,三个声部都恢复了原有的音区,低声部仍需表现出原有的厚重感,音响效果略有不同的45小节起同37小节时一样,但此时左手多了些灵动感。65-83小节也是主题展开变奏,但这里这是整首作品最弱的一段,需要演奏者在PPP(极弱)的范围里演奏。这便是此曲的难点重点,这段乐句比较长,而且音响效果及弱,若控制不好将会把音乐弹断,让人感觉停滞不前。这里便要注意音乐的气息感,必须紧紧相接。在三个声部都极弱的基础上,低音要弹得更轻缓,不可以掩盖高声部的旋律,需要演奏者具备很好的控制力。虽然弱但不可以忽视任何一个声部。这里可以使用左踏板来帮助演奏者控制力度。经过了77、78小节的积累和准备后,第79小节出现了ff(很强),此时为了突出它的表现力,除了在力度上有所增加以外,还可以在演奏这个和弦之前稍做停顿,这样即有了准备感,又能给予一次新的力量爆发。最后便是再现部,是主部主题的重现。
二、力度与触键
不同的触键方式会带给人不同的聆听感受。《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力度的变化尤为频繁。在“ppp-ff”间构成强烈对比,突出了音乐的色彩。演奏时必须要清晰的分辨每个声部的强弱,强弱的对比要鲜明,富有层次感。
曲子一开始为两手交叉演奏,这时需要强调高音声部的旋律,触键力度要均匀,音色统一,使整条旋律连贯而富有流动性。中音声部时贯穿了全曲的三连音,演奏时要注意声音的清晰和力度的均匀。而低声部的八度音程需要弹得坚实、沉稳。第一段的音乐情绪时高昂、激动的,力度大多数都是“f”,而接下来的副部则是从“mp”开始,情绪一点点的上升,力度增强,最终来到“f”,这样的力度变化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奏时左手的琶音需要用手腕带动手指,尽量放低手指高度,用指腹来触键。右手的旋律虽具有抒情性,但一定要结实坚定,让声音沉淀下来。其中9-13小节时跳跃性的节奏,左手为跳进的八度音程,其中有三度的跳进,也有六度和八度的跳进,充分展示了作品的活跃性,音响饱满。演奏时左右手都需坚实有力,指尖收紧但不可僵硬,力度以“f”为主。
展开部中力度变化相对较多,从ff(很强)到PPP(极弱),间隔较短,旋律声部以贴键演奏为主,声部一定要清晰明了。力度逐渐变强时需要注意左手的臂力变化。
曲子的结尾右手进行了连续的二度音程反复,并且有几小节的长连线,我们需要减少音与音之间的缝隙,采用连奏的方法使之连贯而内敛。指尖要清晰有力。
三、踏板的运用
踏板的运用在演奏中不可忽视,它也是变换音色的重要手段之一。车尔尼称为钢琴演奏的“第三只手”,鲁宾斯坦也称踏板是“钢琴的灵魂”。除了我们常用的制音踏板(右踏板)外,柔音踏板(左踏板)的使用也很常见,在这首《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柔音踏板也成左踏板,在钢琴的最左边,它的作用除了减弱音量以外还可以改变音色。《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强弱变化跨度很大,音乐情感从激昂热情到舒缓柔美,我们除了要使用制音踏板,也要恰当的把柔音踏板融合进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力度的变化,精细的表现音乐色彩,诠释丰富的音乐内容。
《g小调第二狂想曲》还运用了与音同时起落的踏板。例如连接部的第9小节和第11小节。在第二拍的和弦响起时同时踩下踏板,在两拍的持续过后,和左手同时抬起,并且需要抬得干净利落,与后面的和声间隔开来,如此便加强了这一重音的厚重感。同样踏板使用,再现部的第94和96小节也使用了同样的踏板。
除了以上三种踏板外,《g小调第二狂想曲》运用的最多的便是切分踏板了。切分踏板。也叫跟随踏板、音后踏板、连音踏板。是指在连奏中弹第二个音时,踏板向上抬起,而后再踩下去。是很常见的一种踏板用法。切分踏板能够使旋律在连贯的同时保持清晰。在《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主部主题进入前,需要把右踏板踩下去,让制音器提前打开,给旋律提供泛音从而突出主旋,增强了旋律声部的连贯性,使得音响更加丰富饱满。
《g小调第二狂想曲》是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中被演奏的最为广泛的一首作品,笔者通过对其演奏法的探究,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希望本文能使演奏者进一步理解《g小调第二狂想曲》,并为实际演奏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勃拉姆斯;《g小调第二狂想曲》;演奏方法;踏板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48-02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德国杰出音乐家,“浪漫的古典主义者”,他处于浪漫主义中晚期,在创作中却大量运用古典主义形式,与浪漫主义思想巧妙的结合起来,赋予音乐作品更加丰富的和声与内涵。这种巧妙的剥离与吸收结合成独特的音乐风格,使得勃拉姆斯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g小调第二狂想曲》是勃拉姆斯创作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曲中散发着无限的奔放与热情,同时,也体现了勃拉姆斯性格中即敏感又温柔的一面,展现了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这首作品被评论家誉为“最能体现勃拉姆斯音乐特色、最具有他自身味道的、被演奏得最多的名曲”。笔者有幸参观到威利·冯·贝克拉特(WillyvonBeckerath)为勃拉姆斯画的一张素描作品,画中勃拉姆斯一边吸着雪茄,一边把左手越过右手弹奏钢琴,他弹的曲子便是《g小调第二狂想曲》。在此,笔者对《g小调第二狂想曲》的演奏方法进行分析,以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与演奏。
一、主题展开性变奏的演奏法
在《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主题动机贯穿”和“展开性变奏”被展现得淋滴尽致。全曲运用三连音来贯穿,主题材料以多种方式不断变换着出现,这种不同形式的重复出现,即强调了主题本身,又不会让人感觉单调。而这种“展开性变奏”剔除了动机中相对次要的部分,对主要的部分进行展开、模进、紧缩或扩充。这使乐曲的和声更加丰富,音响更有层次。所以掌握好动机的“展开性变奏”的演奏方法无疑是演奏好这个曲子的基础和关键。
呈示部中,主部有8小节,1-4小节为第一乐句,共有三个声部,其中高声部旋律是这首曲子的主题动机,而后便是一次又一次的展开变奏。演奏时需要左右手交替完成,所以此时的旋律一定要非常连贯,每只手的力度要统一。高声部需要演奏的坚定有力,旋律起伏明显,它由左右手共同来完成,此时需要注意双手的衔接。中声部的三连音在右手,演奏时要清晰、连贯、均匀。中低声部的旋律虽以烘托主旋律为主,但也不能太过弱化。在这里低声部用左手以八度的形式连续进行,音色需结实浑厚。
前4小节结束时,要有片段结束的收拢感,此后进入主题动机的模进,便是4-8小节。演奏方式与第一乐句相似,在第8小节结束时需要做渐慢且渐强的处理,同时以收的感觉来引出下一部分并形成对比。
展开部由主部主题材料和十三小节的模进构成,主部主题材料在此进行了充分的展开与变奏,其中33-40小节是对主部主题的第一次变奏,演奏时不同于前面明亮的音色,而是需要弹得平静、低沉一些,要控制住左手,力度需均匀。在这里,连线常常被演奏者忽视,高音声部需要更加连贯,抬指的动作相对变小。37-39小节同样是这一主题的变奏,但演奏起来的音响效果不尽相同。前面的主题所标记的音乐力度记号为f(强),而这里的力度记号则是P(弱),虽然一样是三个声部,但低声部却要比前面单薄,一直是bb音,音响效果的厚重感已不在,中声部和高声部的音区都升高了。我们在演奏时可以在P(弱)的声音里将高声部突出,听起来更加轻盈,与前面的主题变奏形成对比。40小节是三对二的弹奏,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中声部和低声部不可以过弱,否则无法体现出三对二所要表达出的矛盾情绪。同时双手的演奏都要清晰,衔接要自然连贯。第41-53小节也是这一主题的发展变奏,其中,41-44小节的演奏技巧与33-36小节基本相同,三个声部都恢复了原有的音区,低声部仍需表现出原有的厚重感,音响效果略有不同的45小节起同37小节时一样,但此时左手多了些灵动感。65-83小节也是主题展开变奏,但这里这是整首作品最弱的一段,需要演奏者在PPP(极弱)的范围里演奏。这便是此曲的难点重点,这段乐句比较长,而且音响效果及弱,若控制不好将会把音乐弹断,让人感觉停滞不前。这里便要注意音乐的气息感,必须紧紧相接。在三个声部都极弱的基础上,低音要弹得更轻缓,不可以掩盖高声部的旋律,需要演奏者具备很好的控制力。虽然弱但不可以忽视任何一个声部。这里可以使用左踏板来帮助演奏者控制力度。经过了77、78小节的积累和准备后,第79小节出现了ff(很强),此时为了突出它的表现力,除了在力度上有所增加以外,还可以在演奏这个和弦之前稍做停顿,这样即有了准备感,又能给予一次新的力量爆发。最后便是再现部,是主部主题的重现。
二、力度与触键
不同的触键方式会带给人不同的聆听感受。《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力度的变化尤为频繁。在“ppp-ff”间构成强烈对比,突出了音乐的色彩。演奏时必须要清晰的分辨每个声部的强弱,强弱的对比要鲜明,富有层次感。
曲子一开始为两手交叉演奏,这时需要强调高音声部的旋律,触键力度要均匀,音色统一,使整条旋律连贯而富有流动性。中音声部时贯穿了全曲的三连音,演奏时要注意声音的清晰和力度的均匀。而低声部的八度音程需要弹得坚实、沉稳。第一段的音乐情绪时高昂、激动的,力度大多数都是“f”,而接下来的副部则是从“mp”开始,情绪一点点的上升,力度增强,最终来到“f”,这样的力度变化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奏时左手的琶音需要用手腕带动手指,尽量放低手指高度,用指腹来触键。右手的旋律虽具有抒情性,但一定要结实坚定,让声音沉淀下来。其中9-13小节时跳跃性的节奏,左手为跳进的八度音程,其中有三度的跳进,也有六度和八度的跳进,充分展示了作品的活跃性,音响饱满。演奏时左右手都需坚实有力,指尖收紧但不可僵硬,力度以“f”为主。
展开部中力度变化相对较多,从ff(很强)到PPP(极弱),间隔较短,旋律声部以贴键演奏为主,声部一定要清晰明了。力度逐渐变强时需要注意左手的臂力变化。
曲子的结尾右手进行了连续的二度音程反复,并且有几小节的长连线,我们需要减少音与音之间的缝隙,采用连奏的方法使之连贯而内敛。指尖要清晰有力。
三、踏板的运用
踏板的运用在演奏中不可忽视,它也是变换音色的重要手段之一。车尔尼称为钢琴演奏的“第三只手”,鲁宾斯坦也称踏板是“钢琴的灵魂”。除了我们常用的制音踏板(右踏板)外,柔音踏板(左踏板)的使用也很常见,在这首《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柔音踏板也成左踏板,在钢琴的最左边,它的作用除了减弱音量以外还可以改变音色。《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强弱变化跨度很大,音乐情感从激昂热情到舒缓柔美,我们除了要使用制音踏板,也要恰当的把柔音踏板融合进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力度的变化,精细的表现音乐色彩,诠释丰富的音乐内容。
《g小调第二狂想曲》还运用了与音同时起落的踏板。例如连接部的第9小节和第11小节。在第二拍的和弦响起时同时踩下踏板,在两拍的持续过后,和左手同时抬起,并且需要抬得干净利落,与后面的和声间隔开来,如此便加强了这一重音的厚重感。同样踏板使用,再现部的第94和96小节也使用了同样的踏板。
除了以上三种踏板外,《g小调第二狂想曲》运用的最多的便是切分踏板了。切分踏板。也叫跟随踏板、音后踏板、连音踏板。是指在连奏中弹第二个音时,踏板向上抬起,而后再踩下去。是很常见的一种踏板用法。切分踏板能够使旋律在连贯的同时保持清晰。在《g小调第二狂想曲》中主部主题进入前,需要把右踏板踩下去,让制音器提前打开,给旋律提供泛音从而突出主旋,增强了旋律声部的连贯性,使得音响更加丰富饱满。
《g小调第二狂想曲》是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中被演奏的最为广泛的一首作品,笔者通过对其演奏法的探究,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希望本文能使演奏者进一步理解《g小调第二狂想曲》,并为实际演奏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