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与探讨

  •   
  摘 要:马铃薯作为高产作物,但生产中产量很低,有很多关键技术与环节值得探索,本文从种薯选择、增施肥料、加强灌溉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马铃薯 ;高产栽培;技术
  马铃薯历来有高产作物之称,一般亩产可产1000~1500 kg,高产者可达5000 kg以上,比其它粮食作物单位面积干物质产量高2~4倍。若以亩所产的淀粉来比较,在主要粮食作物中没有一种作物能与马铃薯相比。
  马铃薯世界平均单产基本稳定在1000 kg水平上;我国马铃薯单产913 kg,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而黑龙江马铃薯单产900 kg左右。但总体看,马铃薯生产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还非常大。另据科学家预测,创造最佳条件,满足马铃薯生理需求和生长发育要求,其最高理论亩产量可达16000 kg。这个理论产量比目前世界先进生产水平也高出3倍以上。主要差距在光能利用率,按每亩850 kg计也只有0.75 %,而达到12 %是可以实现的,据此看来,我们马铃薯的增产潜力和发展前景是巨大的。
  马铃薯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增产潜力,是因为它是以营养器官为主产品的无性繁殖作物,形成主产品过程比较简单,光合产物可直接向产品器官转移、贮存,因此对水肥和光能利用率高,适应不良环境条件能力强,增产效率高,增产幅度大;马铃薯的经济系数(或称收获指数)比谷类作物高得多,一般马铃薯经济系数为0.75~0.85,而小麦为0.35~0.5,玉米0.3~0.4,大豆0.25~0.35等等。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其主产品(经济产量)形成要经过营养生长和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直到结实成熟等一系列同化物的复杂转化过程,经历的时间也长,因而自身消耗的能量也多,对肥水和光能利用率低,故经济系数低,其产量和增产幅度都不如马铃薯高。
  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产量形成过程简单,提高产量容易,只要抓好种、肥、水三项关键栽培技术措施,就可以大幅度增产。
  1 选用优良品种和高质量的脱毒种薯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长期天性繁殖,极易感染各种病毒,通过块茎(无性繁殖器官)将病毒传递给后代,并在块茎中逐代积累,造成马铃薯的退化和大幅度减产,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个重大特殊问题。因此,大田生产要选用高纯度合格的优质脱毒一级种薯,原则上每年换种,农民不要自行留种,特别是退化较重的地区,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较高产量。故选用脱毒马铃薯品种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显著的,其次是适应当地条件和符合当地生产目的要求的优良品种。
  2 大量增施肥料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要发挥其高产潜力,首先必须要给予高投入,特别是肥料的投入。因为马铃薯在生产同样干物质产量其总耗肥量比小麦、玉米、谷子都高,而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又比上述谷类作物高,因而它的需肥量也就更大。据实际测算:以每亩生产2000 kg块茎计,土壤基础肥力可生产500 kg块茎/亩,N肥当年利用率为55 %,K肥当年利用率为60 %,P肥当年利用率为15 %,这样每亩应增施纯N 16.4 kg,P2o5 20.0 kg,K20 25.0 kg。具体施肥量应为:尿素17.4 kg、磷酸二氨44 kg和硫酸钾50.0(或KCI45.5 kg),富钾地区钾肥减半施用。磷肥一定要做基肥使用,要早施、要施在种薯附近,不能与种薯隔开施用,可与腐熟的有机肥或腐殖酸肥混合施用;N、P、K配合施用效果更好,三要素配合有连应效应,均比单一施用效果明显,既提高了磷肥的吸收利用率,也提高了N、K肥的吸收利用率。有条件时,还可在基肥中混合施用硫酸锌1.2 kg/亩,硼酸1 kg/亩,硼酸也可在马铃薯开花初期以0.2 %浓度,80 g/亩,叶面喷施。可以提高单株结薯数和大薯率。
  3 充分满足各生育时期的需水
  马铃薯是需水很多的作物,按照它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其它作物比较,大体与麦类作物相同,蒸腾系为400~600,即每形成1 kg干物质,需消耗400~600 kg水。但马铃薯的产量高,特别是生物产量比麦类作物高2.5~3倍,这样单位面积耗水总量就大大超过麦类作物。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马铃薯块茎含水量75 %~80 %,地上部植株含水量是70 %~90 %,维持自身正常生理活动所需水分比谷类作物要高得多。如果按每亩生产块茎2000 kg计算,其块茎干物重为440 kg,植株干物质400 kg,合计干物总重为840 kg/亩,根据平均蒸腾系数500计,总需水量应为420 T/亩,相当于全生育期集中降雨630 mm,如用灌溉,每次每亩按50 T水计,需浇8次水。如果年降水440 mm并集中在生长季,还需再浇3次水(每次每亩50 T),这一需水量不包括地面蒸发。可见,要获得马铃薯的较高产量,需要大量的水分,满足不了水分的需要,就难以取得满意的产量。因此,马铃薯的灌溉应是在整个生育期间,均匀而充足的供给水分,使土壤耕作层始终保持湿润状态。按土壤最大持水量表示:全生育期平均保持在80 %左右为最理想;各生育时期:苗期保持在70 %~80 %,收获前保持在65 %~75 %左右为宜;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阶段必须保持在80 %~90 %,如该期气温偏低或发生空心、疮痂病等,可使土壤最大持水量保持在70 %~80 %。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