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俊秀气韵生

  •   
  碑学作为中国书法发展中与帖学并行的一种取法方向与书风趋向已经发展几百年了,并由此在碑学领域涌现了一批大家。并在帖学中获得新生元素,走向泛碑学时代—碑帖融合。改革开放以来,泛碑学的发展又获得多元化时代的一席之地,并有不断完善、演进的趋势。惊叹于李炎荣先生的书法就是衍生于这样的泛碑学时代并在广种薄收中获得自己的艺术语言。
  岭南为碑学发展的重镇,涌现过一批碑学书家,如陈恭尹、屈大均、陈澧、康有为、高剑父、林介如、司徒奇、杨善深、卢乔根、梁启超等,岭南碑学根基实为深厚,所谓“抗衡中原,实无多让”。李炎荣先生即是成长在这浓郁的碑学发展环境之中,可以说,碑学书法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早已成为他审美基因的一部分。李炎荣先生早年在《张猛龙碑》等工稳一路的碑体上获取了童子功,并由此涉猎南朝《爨宝子》等碑北朝诸碑,其碑体书法由心性而发,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的稳重而豪放气格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书法家本身气度恢弘,又对适合书写榜书的碑体有深厚的功夫,其榜书可谓达到心手双畅天马恣意之境,非一般书家所能为也。
  李炎荣先生在从碑体楷书获得驾驭线条和结构基本功之后并没有由此而停止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他崇尚汉碑隶书和先秦金文,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之后,其将汉碑和金文古拙、浑厚的金石味和质朴糅入楷书之中,打通书体之间的其性并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使其碑体楷书显得更厚重和大度,强调力度和波势,并努力用心做到刚柔并济,空灵通透。天地化育万物,自然有其运行、蕴含之理。书法亦是,所谓变则通,通则达,李炎荣先生不断尝试着用形式多样的“变”更为恰切表达心性的书风范式。
  书法艺术其实也是一种符号艺术,是把汉字的象、数、理的融会贯通发挥到极致。线条中可以飞山川天地之巍峨,题鸟兽草木之性情,表人心胸臆之幽微,极世界宇宙之底蕴。苏轼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线条和书法是人。“意境”来自人对生命易理的体悟,并将其内在曼纱转达化为笔墨线条的运行、往复、曲折、盘旋等过程中进行的。比如,行草书的“神”与“气“,与人之“神气“天地之“神气”密不可分。
  难能可贵的是,李炎荣在岭南画派著名金石书画家卢乔根先生的指导下,书法理念和修养越来越理性和成熟,使得他既没有放弃对碑体书法“金石味”的表现,也摒弃当今流行的在偏熟宣纸上刷字而避难就易的流行碑体书风,将遵劲、厚重的碑体线条融入行草书的变化之中,这或许才是他的书法理想所在。于右任、林散之皆是这样的历史中找到了自已的艺术语言。而欲将碑体线条融入行草书并非易事,由此,我欣赏李炎荣先生的胆识和魂力。他的碑体行草书近作蕴藏了碑体线条的粗放、苍茫之状,将之糅入帖学的行草书之中,线条显得厚重而不唐突,并重视行草书结体的开阖避让、黑色变化,“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另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展示着生命的舞蹈,和灵魂的永恒律动。有较为强烈的节奏感、运动感、生命感,李炎荣先生新书法作品里长卷、团扇、斗方等等多种形式既写出了笔墨,也表达了性情,实为难得。若能进一步揣摩于右任处理行草书中静穆气象的方法,或许能百尺竿头更上新阶。
  作者简介:司徒乃钟(1950-),岭南画派大师司徒奇之子。早年留学加拿大,现为国际五邑书画家协会(创会)会长、香港苍城画会副会长、香港苍城画院院长。在国内多次举办画展,作品现挂于人民大会堂。作品为多家博物馆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