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   
  目前几乎每个人都有互联网思维焦虑症,连马化腾都有,他不敢离开中国去硅谷考察,怕离开几个月公司都没有了。风头一过,人人自危,刚刚给自己的成功写本书,或者刚上市,公司就快完了。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焦虑——因为变化太快了。
  今天我要谈的主要是这轮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底层逻辑是什么?
  工业社会的三大逻辑,就是通过“组织化”协作产生效能;“产品化”规模产生效能;“中心化”传播产生效能。
  先说组织化。农耕文明没有大规模的组织协作,大家自己耕田织布,通过村镇宗祠连接在一起。工业社会以后,有了高度的分工协作,从此人类的财富开始喷发。
  而互联网对公司组织的冲击,正是从组织体系内部开始的。比如,老板们发现“90后”员工不太好管了。董明珠就规定格力员工不能把手机带进办公室,因为她发现几乎所有员工都会在上班时间用手机上网、刷微信,看淘宝、打游戏。但是,没人用手机的公司有未来吗?
  在互联网时代,工业时代强加给大家的确定身份没有了。我们身边混得越好的人物,越说不清自己是干什么的。雕爷牛腩、黄太吉煎饼,这些在餐饮行业掀起轩然大波的人,都不是原来行业内的人。未来是属于外行的。
  每个行业原来历尽艰辛爬到金字塔尖的精英,现在都面临被外行颠覆的可能。排名第二、第三的人也难受,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一直在追赶、学习的行业老大都很焦虑,追上他又怎么样呢?于是大家都开始问自己全中国保安最爱问的三大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
  其次来说产品规模。物质时代,表达情感的方式很苍白,不通过物的形式,情感很难表达。比如给老婆买个包、买个钻戒,就表示很爱她。产品化的逻辑是,假设消费者全部是理性的,他们需要的东西会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便宜。但工业时代的逻辑给自己挖了一个坟墓,现在已经进入了丰裕社会,产品同质化、丰富化,人类只剩下一个器官无法得到满足,就是自己的大脑。消费者越来越在意产品能否给自己带来体验感,能否“嘚瑟”。这就不是规模生产所能达到的了。
  第三是“中心化”传播。现实是,我们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小世界,互联网正在把人群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以往全套的传播方法论正在崩塌。
  与此同时,3种新思维则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得以延展。
  第一种是人格思维。我们要从物化的、外在的东西,重新变回人的层面进行思维。工业社会用物来连接大家,互联网社会要用人来连接大家。未来大家可以用自己的人格、自己的禀赋,为自己创造价值。
  第二种是势能思维。工业社会一直在造塔。品牌就是塔,只要有钱有时间,你就能造出塔来;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只能造浪,因为没有地形,而且现实急剧变化。造浪你要搞得起,还要摁得住。第一次赚到钱了,就要摁住再赚的念头,因为第二次就是工业化的重复。比如,罗永浩砸了一次西门子冰箱,绝不会再砸第二次,他只能和方舟子斗,再和王自如斗,用这种方式保持他斗士的姿态。
  第三种思维是生态思维。世代传承永续经营,是工业时代的妄念。将一个公司经营多少代,有什么意义?1955年,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钟,一种是云。钟就是内外界线清楚,用不同的零件构成,有分工,可以画出蓝图,可以不断优化,可以复制;云没有一模一样的,没有界线,内外一致,没有分工,没法复制,每朵云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新的互联网思维下,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