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位“老新闻”谈经济解释性报道
- 《中国记者》杂志
编者按:优秀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身上,有很多值得当今年轻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品质。本文以吉林市《江城日报》原总编辑蒋光宜的四篇代表性报道为例,讲述了这位全国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如何敢于提出问题,表达不同意见;如何通过报道推动矛盾解决;如何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如何不断学习进步,掌握理论分析工具等优秀品质。
——《江城日报》原总编辑蒋光宜相关报道探析
□ 文/宋晓彤
在笔者的书桌里一直珍藏着几张贺卡,那是多年来始终关心、鼓励我的前辈,《江城日报》原总编辑蒋光宜先生寄来的。
盛夏的一天,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了蒋老家。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正用iPad浏览当天的新闻。
老人跟我聊起了当年新闻采访的事。在他四十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最有影响力的经济新闻,是他在1979年至1985年间所做4篇经济解释性报道:《关于猪剥皮的“扯皮”问题》《“梅花鹿”牌怀表为什么大量积压》《要为中档火柴平反》《“货”往高处走》。这4篇报道都是针对当时的经济矛盾展开的,直面现实、层层剥笋、撞击思想,发表后对经济界产生深刻影响。
在佩服他取得那么多成绩的同时,我也惊叹他能把好多细节、时间、甚至数字,都记得丝毫不差的记忆能力。透过那一册册整理归纳的报摘,我看到了这位研究型、专家型记者的成长轨迹,和其独特的深入采访与调查研究的功底。
一、问题意识的魄力
“经济报道的问题,涉及到经济生活、民生,涉及到老百姓的穿衣吃饭,遇到的问题一定要解决。记者首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还要敢于向上反映情况,敢于替老百姓说话,这样,你才能主动去吃那么多的苦。”蒋光宜把别人的“终点”作为自己的“起点”,在发现和报道矛盾现象的同时,又往前走了一步,以破解矛盾为目标深入调查,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对策。回忆这些报道,他说:“矛盾就是我的线索。”
故事一:“猪剥皮”上报大领导
1979年是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开始摆脱计划经济掣肘,逐渐出现市场经济特征,而人们的思想还未摆脱左的束缚,很多体制弊端影响着经济发展。
在采访中,蒋光宜发现,市面上一时买不到皮鞋。他在制革厂了解到,由于缺乏猪皮该厂即将停产;他又深入到与之相关联的肉联厂采访,得知该厂却怕赔钱不愿意剥猪皮。两个厂的领导都说这个猪剥皮的扯皮问题已扯了多年。带着这个问题,蒋光宜决定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问题的症结很快查明:肉联厂不愿意剥皮在于猪皮定价过低,剥皮越多、亏损越大。
在找到相关部门解决未果的情况下,蒋光宜最后找到市长反映情况。市长无奈地说:事情早就知道,也曾多次开会,但一筹莫展。因为价格是国家制定的,市里说了不算。你们通过报纸呼吁呼吁吧!
经过研究,蒋光宜认为:猪剥皮的扯皮问题是全国存在的普遍现象,具有一定代表性。“那么猪剥皮到底有没有道理?”正当蒋光宜思想困惑的时候,他突然在《湖南日报》上发现一则介绍猪皮用途的广告!这回,他心里有底了。
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下,他连夜写了《关于猪剥皮的扯皮问题》的采访扎记。报道分四个部分:猪剥皮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来断此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规律,结合现实情况,解析劳动与商品的价值观念,探讨猪皮价格到底应由什么来决定。它不该由上级主管部门凭主观来决定,而应根据实际、由工人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市场需求来决定。报道挖掘出矛盾的根本原因: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价格不合理。报道于1979年3月27日在《江城日报》刊出后,蒋光宜将报纸寄给了北京的商业部、财政部、轻工业部,4个月后这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调高猪皮收购价。过去,肉联厂每剥1张猪皮要亏损10.567元,调价后则可以盈利3.23元。由此,一个影响全国制鞋业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1980年东北三省报纸会议上,蒋光宜介绍经验时说:“问题性的报道许多报纸不敢报,没办法。‘猪剥皮’这个全国性的问题,我给突破了,就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做依据,打动了中央部门。矛盾,你要是望而退步了,你就打败仗了;你解决了,大家都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