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召开
-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
新闻的未来是分析数据,媒体的未来是分析数据的能力
如何在“互联网+”思维下实现创新性的跨界融合?如何在智能化浪潮中大浪淘沙向智慧媒体转型?如何在新与旧的交替过程中快速反应找准自身定位和产业模式,然后发力击中靶心?这是媒体同行现阶段必须明确的问题。传统媒体必须将这些挑战转化为再次重生的机遇,真正让自己由量变到质变再到蜕变。
一年来,在融合发展政策的指导下,传媒行业加快了融合转型的步伐,有些已经初见成效有些还在探索之中。方正电子董事长、总裁杨斌表示,“再往后几年,我们坚信,一批主流媒体将会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即,在互联网语境下,有主流的话语权、足够的覆盖能力和足够的影响力;我们必须面对另外一种现实,即,未来几年一批我们今天看来非主流的媒体也会在互联网语境下获得主流的话语权;还会有另外一些现实,一些主流媒体转型不太成功,话语权逐渐式微,甚至被淘汰。”
怎样的发展转型才能够在未来的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在互联网语境下获得足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对此,方正电子董事长、总裁杨斌给出了三点忠告:
第一点,主流媒体从内容到内容的呈现要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用户。刚才谢理事长的讲话提到了自下而上,我相信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几天前,相信大家都看到过一个传播很广泛的新闻,就是李克强总理到中央党校做报告。新闻很短就几百字但是传播很广泛,从内容到内容的呈现形式都是互联网的形式,是如此的接地气。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同一个新闻,如果我们的主流媒体来报道的话,可能是稳妥、严肃的,甚至是有点八股,取得的效果就不一样。
第二点,内容和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新媒体的四化。我们要特别发展新媒体的四化。第一移动化。这一点,媒体已经有广泛共识,有些在布局并且有好的成绩。两微一端,特别是一年以来对新闻客户端的重视,是我们把新闻传播移动化的重要举措。第二个性化,现在的内容太多甚至是泛滥,我们需要有技术手段去给每一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技术的支撑是大数据技术、行为分析等等。第三本地化,本地化有两个含义,横向、纵向,横向是本地新闻、本地生活服务等,纵向是垂直行业,本地化的新闻和生活服务以及垂直领域的信息服务都将有巨大的数据挖掘价值。第四社交化。社交性是最有粘度的属性。有报告说中国人平均每天要打开一百次手机。社交属性的挖掘价值远未被发掘。
第三点,内容和运营的深度融合。媒体的影响力需要靠运营运作才能发展保持。需要运营去制造话题、引导话题获取影响力。需要通过运营将影响力变现。
媒体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即媒体融合4.0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新闻的未来是分析数据,媒体的未来是分析数据的能力。
关于“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
“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以我国著名科学家、方正技术决策者、奠基人王选教授命名,是经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新闻界跨媒体的唯一科技奖项。该奖项自2005年开设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激励了传媒科技创新、鼓励了领先技术在行业内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也为传媒业背后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本届年会颁布了2015年度“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个,二等奖33个,三等奖33个。参加优秀论文评选的共有256篇,经过专家评选,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14篇。
关于“中国新闻技联”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新闻技联”)是全国性、专业性的一级社会团体,是由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社和原国家广电总局三家主要新闻单位牵头于1991年成立的。20多年来,“中国新闻技联”坚持以会员为本,为会员服务,为促进新闻信息化建设服务,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媒体技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推介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推动我国传媒科技进步方面;在坚持民主、团结、务实、协作精神,发挥会员单位相互之间、传媒技术应用单位与研发单位之间、会员单位与政府机关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方面;在组织评选“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提高新闻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和地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新闻事业的信息化、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新闻技联”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
本次大会由新华通讯社安徽分社、安徽日报社和安徽广播电视台与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联合主办,并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省委宣传部、新华通讯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有关领导参加开幕式,参加会议的新闻媒体、传媒技术公司、大学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以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在会上围绕主题做了专题演讲和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