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尔利周刊》恐袭一周年:祈愿噩梦不再来
- 新华社
新华社巴黎1月6日电(新华国际时评记者韩冰 应强)一阵枪响,编辑部11条无辜生命消逝。这是去年1月7日巴黎《沙尔利周刊》恐怖袭击惨案的真实场景。这场令世界震惊的悲剧如今即将迎来一周年祭日,那些无情的枪声不应被遗忘。深刻的教训警醒人们,莫让恐怖袭击再度肆意横行。
回首往昔,《沙尔利周刊》事件拉开2015年恐怖主义毒瘤扩散裂变的帷幕。一年以来,从肯尼亚的大学校园到突尼斯的阳光沙滩,从法国的剧院、英国的地铁再到美国的社区服务中心,恐怖袭击不断发生,成百上千的无辜民众因此丧生。命兮悲逝,魂兮难招,那些累累弹痕、滩滩血迹,一次又一次在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
痛定思痛,悲剧不重演,噩梦不再来,已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心愿。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多国领导人不约而同地将打击恐怖主义列为新年的首要意愿之一。法国总统奥朗德强调,与恐怖主义的战斗“仍未结束”,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向恐怖主义宣战,尼日利亚、喀麦隆承诺“不惜一切代价”打击“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不难发现,世界各国今年对反恐的重视实为近年来所罕见。
知易行难,悲剧不重演,噩梦不再来,世界仍然任重道远。恐怖主义势力扩张的背后,交织着宗教极端思想蔓延、地缘政治利益博弈、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等多层问题。正因如此,打击恐怖主义少不了铁与火的雷霆手段,更需着力探寻社会发展根源问题的解决之道。实际上,在反恐方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等意见早已是陈词滥调,但纸谈易,落实难,恐袭惨案不断上演,折射出全球反恐道路多艰。
以联手打击恐怖主义为例,美欧国家理应和叙利亚政府联手打击盘踞于叙境内的恐怖组织“伊斯兰国”,但实际上,恰恰是美欧出于推翻巴沙尔政府的政治考量,在打击“伊斯兰国”上各有盘算,才为后者坐大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欧洲国家在联合反恐上也面临着实际操作难题。利用申根协定提供的流动便利条件,恐怖分子往往训练于中东,策划于比利时,再发动于其他欧洲国家。而在难民潮涌入欧洲的背景下,更不能排除恐怖分子利用难民身份作掩护潜伏于欧洲的可能。如此情势下,对内松散惯了的欧洲各国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完善应对。
中国古语说得好:“难者,为之亦易矣。”反恐虽难,一些西方大国如能减少私心、诚心合作,反恐则有望取得更大进展。在国际社会军事打击下,“伊斯兰国”2015年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占领的土地面积明显缩小。暂时的进展令人高兴,最终铲除毒瘤还要靠加强治理。正如法国《费加罗报》所说,巴黎遭遇恐怖袭击说明,欧洲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广泛的一体化,形成一项欧洲共同安全政策尤为重要。
还应看到,悲剧不重演,噩梦不再来,也考验着人们的观念和理性。恐怖分子的极端行为,给人们带来恐惧与愤怒,但人们不应把怒火对准那些同样爱好和平的穆斯林。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愿类似《沙尔利周刊》的悲剧不再重演,愿恐怖主义的毒瘤能够早日彻底铲除,还世界以和平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