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媒体与智库走向融合发展

  • 光明网-《光明日报》  

3.智库研究持续深化 ——进入自觉自省新时代

一面奋力前行,一面反躬自省。2015年,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势如破竹的同时,智库研究与评价也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研评机构如雨后春笋

成立于2009年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是全国第一个专门开展智库研究的学术机构。2015年下半年,中心完成了实体化转型,进一步明确了核心工作:中国智库排名与智库研究报告、国内外重要智库研究动态跟踪分析、上海新智库专报系列与新智库论坛、国内外智库合作交流与调研工作等四个方面。

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成立两年来,一直致力于引导高校开展长期性、战略性、专业化咨询研究。2015年,上海高校智库公开发布或发表637篇(部)研究报告、媒体文章、专著等,106篇决策咨询专报被录用或获得批示,承担了164个决策咨询类课题,与126个国内外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举办了259次论坛和研讨会活动。

2015年4月,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成立。该中心是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南京大学共建的专门从事智库数据收集保存、智库机构评估、智库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单位。由其开发的“中国智库索引”,可作为智库统计平台和信息查询平台。

2015年5月,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此外,一些省市也在建设智库研究中心。如江苏设立了“江苏省智库研究与交流中心”,由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牵头负责,推进智库研究与交流。

评价与排名指标日趋多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4年起在我国率先开展智库评价工作。2015年1月发布的《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对原有智库评价体系进行了修改,围绕中国智库的决策咨询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及智库的成长与营销能力设定评价标准,采用多轮主观评价方法,就中国活跃智库的综合影响力、分项影响力、系统内部的影响力和专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打分与排名。

由零点国际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网联合发布的《2014中国智库影响力报告》采用四类影响力指标,即专业影响力、政府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对我国智库进行排名与分析。

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于2015年11月联合发布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4》从决策影响力、专业影响力、舆论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五个角度,对我国276家智库进行了评价,筛选出2014年度10大热点议题。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创的《全球智库评价报告》首次对全球智库发展情况做出了评价与排名,通过制定全球智库综合评价AMI指标体系,从吸引力、管理力和影响力三个层次,根据AMI总分情况,排出全球前100名智库。

研究专著纷纷涌现

2015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智库研究,撰写专著。

由朱有志、贺培育、刘助仁等写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智库学概论》一书提出了系统研究智库的专门学科——智库学,认为其研究范围应涵盖智库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分类、基本特点、主要功能、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等。

由唐磊写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智库的知识生产》认为,智库要做“知识和权力的桥梁”,对形成决策的“有效干预人群”进行游说,将其理念传播给他们,克服科研与决策二者的知识供求矛盾。

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编写的《全球思想版图2015》,聚焦和采集世界顶尖智库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金融、能源、气候、人口、教育、社会政策和全球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任晓的《第五种权力:论智库》系统梳理了智库的概念、发展历程、功能和作用,剖析了几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外智库案例,对中国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作了分析和展望。

在翻译介绍国外智库研究成果方面,詹姆斯·麦甘、安娜·威登、吉莉恩·拉弗蒂编写的《智库的力量: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华盛顿城市研究所资深研究人员斯特鲁伊克博士撰写的《经营智库:成熟组织的实务指南》均有不错口碑。

“智眼”观察——

2015年我国智库研究更加深入,评价排名工作更加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程序的合理性。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智库研究停留在概念探究层面的较多,介绍和解读智库经营与治理模式等具体问题者少,使广大智库建设和运营者缺乏实践参考;研究从宏观层面展开的多,抓准微观问题深入探究者少,研究存在同质化、泛化、浅表化等现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仍不健全,现有排名缺乏公信力等等。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