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约车野蛮生长求突围 滴滴优步烧钱"互撕"

  • 新闻晨报  

就在优步宣布完成中国巨额融资的时候,滴滴也宣布股东阵营中增加一位重量级的伙伴——招商银行。双方拉开架势,2016年要在中国市场大干一场。

昨天,因病休养了4个月的柳青重新回到了滴滴战略发布的演讲台上,她向互联网行业的小伙伴们介绍了她父亲柳传志的朋友——招商银行副行长赵驹,并表示,滴滴即将与招商银行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

招商银行投资滴滴

据悉,未来双方将在资本、绑卡支付、金融、服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同时,招商银行还将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滴滴。不过,双方均没有透露招商银行将入股滴滴的比例和投入资金。

招行战略入股意味着,滴滴中资股东将再添一员。此前,阿里巴巴、腾讯、中投、平安创新投资基金、北汽、中信资本、中金甲子以及其他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及机构也都参与了滴滴的融资。除了资本层面,此次双方合作还包括绑卡支付、发行联名卡、司机线下招募、客户共同开发、汽车信贷以及双方用户营销等多项业务。

根据截至去年年底的统计,滴滴快的平台已经累计完成了超过30亿美元的融资。此次招商银行的加入,业内猜测,滴滴快的很可能打开新一轮的融资,更多的中国大型企业将加入滴滴的战队。另一方面来看,滴滴、快的的主要竞争对手优步也刚刚完成新一轮的中国融资计划,众多熟悉的中国企业成为优步的股东。上周优步宣布,已获得中国投资者累计近2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部分资金定向投给了中国优步。投资方包括海航集团、中信证券、中国太平、中国人寿、广汽集团、万科、民生银行等。

滴滴、优步烧钱互撕

谁将引领未来中国的移动出行平台,这几乎是所有资金竞相投资滴滴、优步两大战队的最重要的出发点,谁都不愿意落下这场盛宴。而互联网约车仍然在烧钱阶段,因此滴滴、优步需要大量资金搏杀。

为了抢占司机和用户,滴滴、优步一直在进行补贴大战,这是一个谁都不愿意多说,却怎么也绕不过去的话题。近日,优步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少见地为滴滴算了一笔账,说滴滴每周烧掉7000万-8000万美元的话,一年就要烧掉近40亿美元。而优步这些钱用来补贴司机——让他们愿意用优步拉活,补贴乘客——让他们愿意用优步打车。

特拉维斯·卡兰尼克的这番言论引起了滴滴的反驳。滴滴资深副总裁陶然声称,滴滴专车的订单量至少是中国优步的7倍,他还表示,优步要比滴滴更烧钱,去年中国优步亏损1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被用于市场补贴。陶然甚至讽刺卡兰尼克,“如果一个平台只给一笔生意,补贴是2.5倍;而另一个平台不断有生意上门,同一个时间内可以做四五笔生意,你做哪个?当然是滴滴,我们8:1领先优步,不需要比补贴。”

话虽如此,谁都知道,很多司机既是滴滴,也是优步的车主,既占了滴滴的量,也拿到了优步的补贴,所以烧钱大战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轻松。毫无疑问的是,专车市场的格局远未确定,滴滴和优步,都不得不继续依靠补贴巩固市场。

滴滴和优步的补贴大战正在从国内蔓延到全球。“优步说,能够二季度实现盈利,用盈利部分到中国烧,我们觉得不现实,滴滴投资的lyft,正在美国市场狙击优步,美国人第一次看见那么丰厚的补贴,lyft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上升到了40%,所以他们要盈利还只是假设。”

有消息称,滴滴联合其他亚洲打车应用组建了“反优步联盟”,允许每个应用的用户在海外旅游时都可使用联盟中的本土应用打车,预计这将有助于狙击优步。滴滴和优步的约车大战、烧钱游戏刚刚开始。

政策障碍需要突破

在滴滴与招商银行的合作中,招商银行将成为滴滴车主加盟的通道,这立刻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各地出租车司机对于互联网约车反应比较强烈,招商银行开通服务窗口,是否担心安全问题。另外,在互联网约车政策不明朗的前提下,投资滴滴,招商银行是否担心政策风险?”昨天在发布会现场,就有记者将此问题抛给了招商银行副行长赵驹。

赵驹从客户服务的角度介绍了招商银行的想法。

政策一直以来都是悬在互联网约车平台头上的一把利剑。就在发布会开始前不久,滴滴刚刚推出的顺风车回老家项目就被广州相关部门定性为“拼车不合法”,广州还要求平台清理外牌车辆;在北京,有代表批评说,各种互联网约车平台导致马路更加拥堵; 在上海,出租车司机对于互联网约车的反对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滴滴在上海拿到了第一张互联网约车平台证,但是国家相关部委针对互联网约车的征求意见似乎并不利于滴滴、优步等约车平台,尤其是对于车辆定性、车龄方面的规定,几乎是完全结束了该业务的想像空间。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政策走向,相信有关部门一定会调查政策出台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举个例子来说,刚刚有汽车的时候,规定汽车不能比马车快,为了保证安全。现在想来不可想象,希望政策制定者对新生事物更加宽容,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只有依靠技术力量才能改变困境。只有用大数据才能预测需求。”柳青坦言,政策的症结点在于给平台多少自由度,市场主动的机制还是行政控制的机制。只要不是一刀切地禁止,试点、局部尝试都可以接受。(记者 林劲榆)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