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芒种计划”打造“媒体共赢生态圈”
-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
内容创作平台:“互联网+传媒”的新火种
2015年起,各大互联网巨头在媒体领域纷纷圈地,抢占话语权,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抢占先机。现在百度百家、搜狐自媒体,以及今日头条两百亿支持三百家自媒体,大家都在提供内容创作平台。对于这样的现象,何钐认为不管是腾讯还是其它的公司,所做的这些都不会超出为用户提供服务,或者讲满足用户需求的这样一个目的。
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提供内容创作平台,阿里则一直在收购一些传统媒体,或者与传统媒体进行合作。前段时间腾讯也宣布与成都传媒集团进行“互联网+传媒”的合作,继续拓展其媒体版图,何钐针对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媒体入驻计划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所有的这些合作在我看来,相当于把内容和用户连接起来。不同的行业都可以利用自身的用户基础,结合媒体,让对的资讯找到对的人,这个时候会形成一个比较高效的信息传播。”
关于生产内容的“用户”,何钐提到,互联网企业可能更想去扶持具备传统媒体背景的传媒人或者自媒体。因为他们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有着丰富的内容生产经验,对内容生产操作流程又能清晰准确的把握,跳出原有框架后,创作出更优质内容的几率似乎要更高些。
除此之外,芒种计划也致力于为非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提供一个专业的、开放的传播平台,在这里,只要有创作优质和独特内容的能力,人人都有机会。解决了通路问题,内容创作者就可以更专注、快速、高效地生产更丰富的内容。
价值抵达 价格变现
开放的平台必然会吸引海量的人或机构,对此,腾讯也有着自己的筛选机制,何钐告诉我们,在不违反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所有的内容对于特定的用户个体都是有价值的。现在问题就在于,这个资讯对于谁有价值?如何准确准时“抵达”?
何钐解释道,凭借全面的产品布局以及在用户数据、行为数据方面的积累,腾讯基于大数据构建精准的推荐技术,有能力构建一个将媒体/自媒体内容推荐给适合人群的平台。在机器算法形成的兴趣推荐之外,腾讯作为内容生产者,在这十多年来在媒体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积累,对原创、高品质内容具有强大的专业把控力。因此,通过运营经验+技术积累,腾讯可以让每一个优秀的媒体/自媒体找到特定读者群,让小众的兴趣也能觅到知音,不再孤单。
除了开放平台资源、拓展流量及用户连接外,在商业变现方面,腾讯将以开放的姿态,给予媒体/自媒体丰厚的激励和补贴政策。芒种计划发布会上提到其商业变现模式:在分成上,入驻媒体/自媒体在文章页面上获得的所有广告收入,将100%归其所有;对于那些坚守原创、深耕优质内容的媒体和自媒体,腾讯还将给予全年共计2亿元的补贴。很多人会疑惑腾讯自身的盈利点在哪里,对此,何钐解释道:“这里的百分之百分成和补贴是文章底层页的广告百分之百分成给作者,我们会把一些其他模式的广告,例如闪屏或者信息流等模式的广告收入拿去做补贴。而腾讯的盈利点就在于作为补贴的广告收入在补贴之外剩余的部分,目前的腾讯赢利点主要还是靠广告,未来肯定会开发更多的盈利模式。”
内容创业之于网红
很多微博微信大号的内容有破“十万+”的阅读量,有人说现在是内容创业者之春,而天奇资本投资合伙人魏武挥认为,内容创业的泡沫已经来临。何钐认为,很多微博微信大号的内容有破“十万+”的阅读量,但是不能说凡是“十万+”的内容就算是好的内容创业。
“十万+”的内容说明符合大众口味的阅读内容,但是存在着偶然和必然两种情况。说其具有“偶然”性,是因为它并不一定具备持续的和稳定质量的生产能力;说其存在“必然”因为,是因为它的内容有足够的辨识度,例如,鸡汤养生文是没有辨识度的,所以他的价值可能只有一个流量价值,但没有品牌附加值。当然,只是养生这类内容可能也能卖不少钱,但如果去做融资或谋求更快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辨识度,品牌溢价会很低。
未来能够在这个潮流里面站在顶端的那部分人,应该是依托于社交网络平台和各种资讯客户端,来进行传播的部分小微媒体机构。
何钐解释道,小微媒体机构是有严格定义的,它的从业人员背景的专业度较高,操作流程规范化,这和个人随意写东西是不一样的,因为在专业度和持续性,以及内容的辨识度方面小微媒体机构是能够有所保证的。所以部分小微媒体机构可能才是这波内容创业大潮中走在比较前端或者比较顶部的那部分人。
“当然也不能一棒打死,”何钐说:“在这样一个大潮之下,普通的个体也有的价值。他的价值就在于他的资讯有平台传播出去。也有很多人一开始是个体,后来逐步机构化,公司化运作,保证了内容的周期性和专业度,也能够在内容创业大潮中占一席之地。”
“芒种”之于传媒机构
不少人认为,腾讯以及其他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媒体布局在给传统媒体雪上加霜和步步紧逼。
何钐并不赞同这一观点,他认为传统媒体确实面临很大的困难,但这种局面不是人造成的,而是一个社会发展或者说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一个结果,在革命大潮面前很多行为都是很有无力感的,在尊重历史和科技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传统媒体如果能够与新媒体更好的融合,或者更多渠道、更多平台的合作,可能会好一些。
何钐告诉我们,“实际上芒种计划的核心除了与自媒体合作以外,还有与包括新京报在内的一些传统媒体进行合作。其中像内容服务我们会提供一些内容生产工具,例如一些传统媒体,做图文制作或者视频直播可能并不如互联网公司专业,我们就可以在平台里面提供这种技术上、工具上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在这个平台上面还可以获得更精准的用户流量,跟用户的连接比之前会更加精准,相当于我们的渠道也开放给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可以从中获益。所以说,芒种计划对于传统媒体来讲也是一个利好的,因为我们方向是功能共生,并不是对传统媒体产生打压。”
所以,这也是“芒种计划”的初衷之一,为传统媒体机构提供开放的平台资源、拓展流量、连接用户,以及商业变现,实现共生共荣。
写作后面:
腾讯芒种计划、阿里收购众多媒体、百度百家、搜狐自媒体、今日头条2亿元投资300家早期内容创作团队,亦或是南方系前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风生水起,都预示着2016年内容创业进入爆发期。
今日头条、BAT等互联网巨擘,都已投入极大的热情布局其“媒体计划”,不再仅仅以“内容聚合平台”的角色见诸世人,在原有超流量垄断的格局下,又斥巨资扶持内容创业,在加上其中道出的媒体情怀,也着实感动了一大波传统媒体人和自媒体人。
在巨流量、影响力都无可厚非的大平台的物质鼓励和情怀支撑下,会有多少人不为所动!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转型路上的传统媒体,料峭春寒仍在咄咄逼人。
中国青年报曹林认为,传统媒体面临的问题已经从以前的“能否过得不那么差”的问题,变成“还能活多久”的问题。不过他也认为,纸媒还是有救的,可以通过革新、合作与融合进行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