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超脑论坛之“开发神秘”认知神经科学沙龙

  •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  

4月23日,TalkingBrain与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FMCI)联合主办的“智能+”超脑论坛之“开发神秘”认知神经科学沙龙在新华网成功举办。来自传媒界、科技界和学界的30余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前景、传媒智能化潜力、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现状等展开了热烈的“烧脑”讨论。TalkingBrain联合创始人兼CEO林思恩博士,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副所长黄铁军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新智元创始人杨静,以及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鞠靖做了主题演讲。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阿里云数据事业部副总经理段永华,新浪新闻资讯运营副主编、新浪新媒体实验室负责人许秋里,中电传媒新媒体编辑部副主任张子魁等业界知名人士参与了沙龙的讨论交流。

 

“智能+”超脑论坛之“开发神秘”认知神经科学沙龙讨论现场

主题演讲嘉宾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出发,结合行业经验和现实需求与大家分享了行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鞠靖提出媒体需要借助前沿的技术手段收集数据,不仅可以解放人力还能够通过“深层数据”分析受众喜好,优化内容。目前新华网设有用户体验传感实验室,通过认知神经学的技术设备可以收集用户体验数据并进行分析。黄铁军教授和杨静女士主要从人工智能的角度阐述了机器“类脑”或“仿脑”的发展历史及展望。两位嘉宾一致认为机器的学习能力将远远超过人类,最终或许会产生“意识”。林思恩博士认为,认知神经科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可扮演三种角色,新型传感器、底层代码和需求终结者。新型传感器可以赋予机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通过收集人类“内在的信号”(如,脑波、皮电、新电、血流、体液、基因),更为本质地了解个体,精准探索人的状态,更好地掌握人的需求。伴随基于新型传感器的人工智能2.0时代的来临,构建于认知神经科学之上的认知模型,很有可能作为人工智能的底层代码,与深度学习算法一起,实现更好的识别与交互。最终机器人有望成为人类的需求终结者,满足人类对于爱(懂我)、归属和“永生”的渴望。

自2013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简称“脑计划”)以来,这项被认为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计划随即得到了欧洲、日本的响应,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也已经把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脑时代”已来临。

此次活动的主要筹划者,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TalkingBrain联合创始人兼CEO林思恩认为,“脑科学”或者说“认知神经科学”已经成为各个大国之间相互较量的重要领域之一,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谁在技术上占领时间先机,谁就会最快占领整个市场,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早已被西方国家视为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转移后的宝地。所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加快认知神经科学落地,助力中国相关行业发展”是此次活动举办的初衷。林博士希望通过这种多领域共同交流、探讨的形式,让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向、成果落到实处,切实可行的帮助国内的媒体行业和人工智能领域高速发展。

 

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副所长黄铁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新智元创始人杨静,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TalkingBrain联合创始人兼CEO林思恩,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副院长鞠靖,阿里云数据事业部副总经理段永华。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