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媒:赵明剑很可能留队 高准翼转会前景不明

  • 新华网  

来源:《重庆商报》
  双拥晚会、公安部春晚、文化部春晚和央视春晚被称为“春节四大晚会”。20多年来,前3台晚会与央视春晚一样,已成为中国人春节文化的一部分。今年,“中国春节四大晚会”中仅剩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棵“独苗”,其他3家今年“暂停”。荧屏少了3台晚会,并没有减轻今年春节的喜庆,反倒给观众们减了负,有更多时间享受其他娱乐。至于由此节省下来的办晚会经费,应该不是一个小数字吧?

  虽然当下的艺术发展进入了“眼球娱乐时代”,借助“网络出名”、“电视成名”就可以速造出“著名艺术家”,眼球传播成了最权威、快捷的艺术手段,可不要忘了,对于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亲密接触的民众而言,艺术舞台再大,也没有社会舞台、群众舞台宽广、诱人、亲近;娱乐效应再灿烂,终究缺乏群情激动的人气、地气和现场感。

  尤其是“眼球娱乐”太多,电视艺术产品增加了更多的功利性、投机性,春晚平台成了一些艺人的“梦想发动机”,充斥着虚情假意,嗲声嗲气,观众早就产生审美疲劳了。尽管“央视春晚”每年不乏精彩节目,观众喝倒彩的总是不断,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国家“停办三大晚会”,绝对不是为了打压文化发展的“百花齐放”,而是对文化发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引导。真正的文化和艺术,仅仅满足于“眼球娱乐定位”、“关门表演”,是不够的,还应该走下荧屏,走向群众;走出虚拟空间,走向广阔的充满汗水泪水和泥水的社会大舞台。好节目不但要受到评委的赞誉,更要受到各界观众的“充满泥土味的社会好评”。让更多文化充满基层温度、群众热度、泥土湿度以及饱满的真诚度,这才是各种艺术品最应该具有的精神内核和公共情怀。和群众心灵相通、情感共振,与民同乐,文艺才能成为改善社会面貌和精神风度的壮美力量。

  回想往年春节,连一个小小的县级市都搞所谓的“春节晚会”。与此同时,街头文化和民俗活动“面黄肌瘦”的,缺乏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文化活动,群众想看一场“现场版文化大戏”,已成了一种艺术奢侈。不少地方的地方剧团无法生存,不少戏剧演员不得不改行当商贩。这种舍本逐末的文化发展倾向,早就该及时扭转了。

  网友的期望也证明了这一点,“电视里播的挺热闹,就是没几个人看。实际春节期间的每一天都有很多传说和故事,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些寓意美好的东西搬到街头、巷尾、广场、公园,全民同乐?”“春节期间组织一下企业、社区、村组的文化体育活动,像篮球、乒乓球、拔河类的活动,可增加春节氛围,对民族凝聚力也很管用”。"春晚"应该多样化、群众化,反对商业化,决不能成为明星"走穴捞钱"的平台。”民声不可违啊。

  比如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本山传媒将沈阳中街的“刘老根大舞台”打造成了东北二人转的最高殿堂和旗舰剧场。每天晚上,这里都是灯火辉煌、笑语连天,都有“赶大集、过大年、看大戏”的欢乐气氛。剧场外立面的三层,设置了一个“毛驴拉磨”的标志性景观。在“毛驴拉磨”下面的“快乐广场”上,演员们会同时扭起欢快的东北大秧歌。这种扎根大地的文化思路,很值得借鉴。

  多一些这样的“草根艺术”、“大众娱乐品”,多一些和群众时刻互动的艺术,充分尊重群众艺术感情的艺术,我们的文化才能具有黏稠的泥土味、汗水味以及社会潮声,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繁荣!

  作者:耿银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