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如何满足读者需求 新闻求精悍责任勇担当

  • 广州日报  

原标题:新闻求精悍 责任勇担当

 

演讲嘉宾的精彩报告引起与会嘉宾的热议。

媒体的竞争与发展,究竟是内容为王,还是服务为王?传统媒体要顺应发展的潮流,如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海外华文报纸在新的媒体生态中将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化危机为机遇?中国媒体如何走出去进行境外投资?如何实现跨境并购?……在昨天上午的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年会专题演讲中,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传媒研究专家通过他们的观察和思考,为全球中文报纸的发展献策。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学系主任胡幼伟

警惕数字浪潮中的新闻浅薄化

在昨天的专题演讲中,胡幼伟以《网络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为题,提醒警惕数字浪潮中的新闻浅薄化。

新特点:

少量多餐 软性新闻受宠

数字浪潮中,新闻信息产品的消费习惯有何转变?胡幼伟认为第一个特点是受众可随时接触新闻,形成了少量多餐的消费习惯。现今,公众更多地以接触软性休闲新闻,作为逃避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宠物新闻比硬性新闻更有吸引力”。

在网络接触新闻后,公众更经常地在社群媒体中分享或响应新闻内容,凸显受众的影响力。所以,今天的每一个新闻产品的生命力,便超脱出版面的限制,往下延伸至广大民众之中。但也由此带来“可怕的后果”,如事实的扭曲、内涵的改变等“副产品”,常常需要媒体反过来澄清。

新问题:

无聊当有趣 花絮成主流

胡幼伟提出,数位浪潮中的新闻工作呈现不少负面现象。首先是为求快速发稿而疏于查证。他介绍,部分互联网媒体的工作守则是“先发再说,发现错误再撤下更正”,跟纸媒时代的严谨查证变得完全不同。原因是现代资讯流动太快,大家都有互联网载体,记者听到看到的不处理,别的媒体就会抢先登载,“大家玩手机,人家有的你没有,读者就要流失”。

其次是强化报道符合记者或媒体立场的网友意见。“记者早上醒来,看看几个锁定的专家或网红账号,发现有个1000字的意见发布,刚好可以用,就直接搬上网络报纸。”胡幼伟指出,以转载网络中的意见,代替实际采访消息来源,竟成为一种媒体界的“时尚”。背后的操作逻辑是,某某公开表达了意见,不用见面,也等于进行了采访。新闻行业现正呈现出“轻薄短小当道,深度报道式微”的现状,甚至滑向“无聊当有趣,花絮成主流”的畸形形态。

此外,新闻采编策略的种种转变,胡幼伟将之归因于市场导向:报纸过去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环,主要为了诉求于大众,影响力越大越好。今天,分众媒体不断增加,可人和广告量就这么多,大饼没有成比例的增长,大众传媒的广告势必越分越少。而分众媒体原本就带有某种立场,“明摆着就这么偏颇,不喜欢的别看,而特定的风格却可以稳稳吸引一部分群众,所以广告商愿意针对一部分人,给他们投广告”。

探出路:

人人是记者 不过是表象

对于“网络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胡幼伟认为是厘清事实、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指引未来。

网络时代的读者消费习惯转变,给予了新闻工作者更大的压力。胡幼伟指出,首先反应更快,记者采访要即采即发,“随时都在截稿发稿”。其次供稿要更多,互联网电子报的读者要求信息随时更新,没有耐心。可这一需要恰恰又跟严谨新闻的生产程序存在矛盾。在此情况下,更短小精悍、更生动有趣便成为新闻产品的新趋势。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记者,这不过是表象。”胡幼伟说,“恰恰相反”,只有受过训练、具备专业伦理的新闻工作者,才有能力和机会去获取核心信息。

在事实基础上,新闻人可以更进一步。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就需要新闻人为读者指出关键之处,并提出相应建议。

“我翻阅了今天的广州日报,封二版是精辟的社论、短论,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提出建议。这就是传统媒体履行无可取代的社会责任的范例。”胡幼伟说,统领、平衡专业意见的工作还是要靠新闻工作者去完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

海外华文报纸要发展

也要实现内核新媒体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作了《“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华文媒体》的专题演讲,分析海外华文报纸在新的媒体生态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

华文媒体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起到了“融”、“承”、“传”三大作用。“融”,即中外文化交融的纽带;“承”,即华夏文明海外的承载平台;“传”,即传递祖国乡音的喇叭。在他看来,海外华文媒体不仅对华人传播外来文化,也向当地人传播中华文明。他介绍,2015年7月和2016年6月,广外学者在加拿大和日本对华文报刊调研时发现,有不少当地西方人和日本人都来拿这些免费的报纸,有的还长年购买、订阅华文报纸。因此,海外华文报纸的文化交融作用,已经超越了族群意义,成为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

如今,海外华文报纸也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三大挑战,主要是:新媒体压力、读者老化、原创不足。

仲伟合认为,海外华文报纸解决这些困难,首先,要转变思想、勇于全面转型。面对受众老化的问题,海外华报必须将重点调整到新媒体方面,从表层的新媒体化到内核的新媒体化,在继续出版纸质版的同时,必须实现真正的媒体融合。其次,海外华文报纸要扎根于当地。要深入华人社区,坚持为华人发声。再次,是紧密联结所在国。华报应走出狭窄的华人社区,更多地参与当地的各种活动。  中建投华文传媒投资公司副董事长张向东

用好扶持政策“走出去”

张向东给出的数据显示,随着全球化经济的逐渐放缓,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动荡,中国经济面临增长的压力,增长的速度降至6.9%,但是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逆市增长达到18.3%,创下了历史的新高。尤其是在2015年的年末,中国的海外投资已经突破万亿美元,成为国际投资市场重要的生力军。而在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已经超过了2015年全年的总和,其中最为活跃的四个板块分别是高端制造业、品牌消费、文化和体育行业。中国海外投资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引入海外资本的总规模。

“2016年前20宗海外投资并购的规模,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中国的硬实力已经在全球崛起,但是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文化的输出,实际上是一个短版。对此,张向东认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市场和发展空间,也为我国媒体走出去以及媒体的境外跨境并购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以资本的力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张向东指出,截至2016年11月30日,中国海外传媒投资的状况是, 2013年、2014年加在一起共40起,2015年52起,2016年达到61起。投资金额方面2015年是76亿元,2016年还差一个月,达到197亿元。可以看到,中国的海外传媒投资并购的趋势仍在增长,不管是民间还是国企,海外传媒投资并购,2017年会有巨大的发展。

2015年中国海外投资总体超过52起,涉及金额超过76亿美元,标的的主要方向涉及企业服务,游戏、动漫等领域,投资方主要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为主。

“在2015年的海外传媒投资并购当中,包括唯一的一起报纸的收购案例,这个报纸的收购案例是阿里巴巴收购了香港的南华早报,这是2015年中国海外传媒投资的唯一一起报纸类的收购。大家可以看到,由于纸媒收益整体的下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海外传媒投资在报纸方面非常微弱。”张向东说,2015年凤凰出版集团以85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儿童出版公司,实现中国出版业有史以来比较大的跨国并购。在2015年,中国的出版企业走在了中国报业的前列。

张向东建议,利用好国家对文化“走出去”的扶持政策,海外传媒投资可优先选择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积极做好跨文化管理方面的工作,传媒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最后要多种措施并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文/广州日报记者黄蓉芳、何道岚、杨洋、肖桂来 图/广州日报记者乔军伟、庄小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