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的“好”与“坏”

  • 互联网  

臭氧是一种淡蓝色、有特殊腥味的气体。低浓度的臭氧具有使人兴奋、清新怡人的味道,犹如一股淡淡的草鲜味,浓度高时味道呛鼻。众所周知,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伞”,即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波长306.3纳米以下的紫外线,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臭氧层还具有加热作用,它吸收太阳光紫外线将其转化为热能加热大气;臭氧层具有温室气体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然而臭氧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高浓度臭氧对生物体十分有害。人在1小时内可接受臭氧的极限浓度为0.26ppmv(约为2.5倍我国臭氧小时浓度二级标准值),当在0.32ppmv(约3倍二级国标值)臭氧环境中活动1小时,就会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及肺功能下降;浓度更高时,会引起胸痛、思维能力下降,肺功能损伤等。这就是所谓的臭氧在天是佛,近地成魔。通熟地讲,在距离地表20-30公里的高空,臭氧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被晒伤。而在距地10-100米的近地面,臭氧则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坏东西”。它会对我们的呼吸道产生强烈刺激,引发胸闷咳嗽,咽喉肿痛,严重时还会引发哮喘,同时也会刺激眼睛和皮肤,使视力降低、皮肤长斑等。

那么如何科学防治臭氧污染呢?地表臭氧除了少量由高空臭氧层流入外,绝大部分是人为造成的。汽车、工厂等排出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太阳光照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便会形成臭氧污染。由于臭氧是气体,所以戴口罩用处不大。在夏秋季节午后臭氧浓度较高时,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最好待在室内。当然了,只有科学地节能减排,合理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臭氧前体物的污染,才是人类免受臭氧危害的真正出路。

作者:陈利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数据中心)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