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体感温度

  • 互联网  

可能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问,天气预报实时气温才35℃,体感温度却达到50℃以上,气象台是不是预报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这是气象温度和体感温度的差别。

通常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指的是观测场内空旷通风草坪上距地1.5米高度的百叶箱内的空气温度。而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知的温度及舒适度,是人体通过皮肤和外界环境接触后的一种感知和认识。简单说体感温度就是人主观感受到的温度,每个人的耐热程度不同,体感温度也有差别。就像1千个读者眼里有1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生活在地球的人们,人人都有自己专属的体感温度,体感温度是气象温度叠加了多种因素下得到的主观产物,体感温度不单单是气温的作用,还受到湿度、风速、环境、心情、日照、穿衣和体质等的综合影响。例如:在冬季风速和湿度就对人起到了降温的作用,同一气温下,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低,即人处在潮湿的环境比处在干燥的环境下感觉更冷,这是因为湿空气传导热量的能力比干空气更强,会更快地带走人身体热量,不利于保暖,这也就解释了我国南方比北方更冷。所以即使你从小北方长大,到了南方也会被冻的瑟瑟发抖。当然北方冬天里的风也是制冷的“杀手锏”。有研究表明:一般气温在5℃时,5-6级的风,也会让体感温度下降3℃左右。而夏季时湿度又起到增温的作用,湿度越大,体感温度与气温的差异越大。这就是夏季时同样的气温的下,人体感觉南方比北方更闷热难熬。当实际气温温度越高,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也越大,所以气象部门并没有误报。相反由于气象观测场建设相当规范,对周围环境要求较高,所以气象数据相比人体温度更加的纯粹、准确。

为了弄清楚气温和体感温度的关系,气象部门专家做出来了大量努力,将体感温度进行了等级划分,并给出了体感温度的计算公式,即将理论计算值与当地当季的经验系数拼接起来,并在每天的天气预报中贴心的给出了穿衣指数预报。

作者:陈利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数据中心)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