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中国人民抗战胜利 78 周年全国重点推荐艺术名家】——张小鲁
- 互联网
在这历史时刻和爱国艺术家共同发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8 周年艺术献礼活动,特邀张小鲁请老师通过手中的笔,融入独特的创作理念,将爱国主义情怀与诗词画作完美结合,让更多的人透过书画感受社会正能量,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历史,凝聚正能量,回忆起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敌寇的场面,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张小鲁,笔名张晓,1957 年出生于辽阳,1988 年结业于中国连环画研究会《中国连环画报》编辑部、解放军艺术学美术系“中国连环画培训班”。2007 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二十二期油画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创作幽默风趣、异国情调、浪漫抒情、风格各异的连环画系列作品。发表在《中国连环画报》《连环画报》的作品有:《千里遇神医》《爱情幽默曲》《乞丐的愤怒》《艾鲁轶事》《功师与治疗仪》《教徒讨钱》等。从本世纪初开始,历经二十年余年,创作出历史题材悲情主义巨幅油画系列作品 :《母之初》《九居图》《刑场悲歌》《民殇》《三户亡秦》《八王乱世》《国难》《文字狱》……
悲情与历史 —张小鲁的历史画
█易英
历史画就是描绘一件过去的事情或历史的事实。我们现在的人已经不知道历史上的事情是什么样子,历史画家给我们描绘出来,我们就形象地知道了历史的真相。历史画是西洋画种,油画是主要的表现手段,这与油画有高度的写实性有关。也正是油画的写实性能,适应了历史画的真实性要求,历史的事实也就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用历史画来真实地还原历史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是被述说的,人们是根据历史的材料来再现历史,时间的距离、资料的残缺和环境的迁移,都可能使历史的重现受到限制,历史甚至成为被想象的历史,在西方历史画的创作中,就特别强调想象的作用。想象是感性的方式,但却有主观的基础。主观就是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想象的历史画。其实,大多数历史画都是这样的情况,实际上也就是主题性绘画的创作。
历史画总是要求真实的场面、严谨的造型和历史的事实。进入现代艺术以后,历史画的观念也有了变化,历史成了题材,各种风格都可以来表现,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这种历史画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而是从个人的感受出发,通过历史或借用历史来表达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张小鲁的历史画就是这样,他表现的是历史,但我们很难从画中判断具体的历史事实,画面充满想象与激情,他自己称之为悲情历史画。我们很难把他的这种历史画归入哪种类型,但我们仍然觉得它是历史的表现,感受到历史的压力,引发历史的思考。
悲情历史画首先是基于对历史的认识。对于历史我们可以作出多种解释,英雄的历史,人民的历史,战争的历史,苦难的历史,等等……张小鲁看重的是苦难的历史。他认为历史是悲哀的,民族是苦难的。华夏民族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残酷统治,构成了民族国家苦难的历史。张小鲁在徐悲鸿画室学习过,肯定受到徐悲鸿的影响。徐悲鸿的历史画是画的历史故事,文学性很强,高超的绘画技巧营造了历史的真实感。但是,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徐悲鸿的历史画的感人之处就在于现实的需要,他的“悲情”在于题材的象征性,民族危亡的现实通过历史象征出来,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危机。张小鲁的历史画在题材上更为抽象,他不是虚构历史,而是用虚构的历史来象征现实。
从美术史来看,历史画的创作总是与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相联系,因为写实的造型是历史画的必要条件。进入现代艺术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画就很少了,一些历史题材出现在现代艺术的风格中,那也是以题材为媒介,显现的是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观念优先的情况下,历史也就成为观念的历史,虽然历史不是重点表现的对象。“悲情历史画”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悲情意味着主观的表达,相对于如实的再现,主观的表达在形式上不那么写实,而有表现 主义的风格。仔细分析张小鲁的作品可以看出,形式的追求与题材的表现密切相关。《残月照户图》是一幅大型油画,典型的历史画规模,历史画的场面,均衡对称的构图,宽阔的地平线,人物的比例略小于场景,更显出构图恢宏的气势。标题“残月照户”取自古诗意境,本也是描写悲情柔情。但在这儿没有明确的所指,只是表现一个悲伤的场面。作品没有具体的情节,三个主要人物立于画面中央,近乎赤裸的身体似乎像是原始时代的暗示,但侧旁远处有一个着古装的人,其身份似乎有历史的规定。
另一件作品《民殇》表现得更加沉重,无论在形式上还是主题上,都有令人震撼的效果。画面着重在视觉表现的力度,形式上的对抗衬托主题的含义。主题简单而又含混,一边是死亡,一边是帝王,两者似乎不在同一个时空,没有具体的情节和所指。主题是象征性的,权力暴力与人民苦难的强烈对比。画面像不对称的双联画,两边的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要把两边联系起来才知道作品的主题。远处的天际线将两边连在一起,在黑色天空的压力下,露出惨淡的光芒,映照在背景的土地上,呈现出地狱般的景象。暗淡的红色是画面的主调,在死亡这边,如同血海一般;
在帝王那边,却是残暴的象征。这是很奇特的手法,图解式地把主题分列两边,却用富有表现力的形式把两者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融合,而是碰撞和对抗,就像人类历史的规律一样,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之间无休止的斗争与对抗,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几年的时间内,张小鲁完成了一系列大型历史画,关于他的创作动机,他自己作了最好的解释 :“我的油画艺术作品的创作动机来源于五千年华夏民族的苦难历史 ;在暴虐、黑暗状态下生存的人民饱尝历代王朝的屈辱及苦难。饥饿、瘟疫、逃亡、绝望……我是中华民族被压迫、被奴役的后裔,先民五千年的苦难洗礼了我的灵魂。人民的生活是那么的无奈、引颈受戮。在我有生之年以五千年底层人民被压追、被奴役的历史,用悲情主义以写实油画语言创作出中国古代历史题材巨幅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