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连河——国家传统文化代言人
- 互联网
金连河 1948 年生于北京,诗人、作家,画家、书法家,笔名:金石声。
金连河爱好广泛,喜书法,现任:中国书画摄影家协会理事、一级书法师、培训中心教授、中国国家书法院名誉院长(www.xgzggjhy.com)、长沙墨苑书画院名誉主席、画圣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理事、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名家讲堂》签约艺术家、《羲之书画报.当代艺苑》专刊 . 签约学术委员、被《羲之书画报当代艺苑》专刊专家委员会评审,授予“当代艺术杰出领航人物”称号。
临帖成痴,上至魏晋下至明清不计其数。主张活到老学到老,海纳百川。书作尤喜小楷,善写经文,草书别具特色,自成一家。
书法作品曾入展首届美丽乡村书法大展;书法作品曾入围书画频道迎新春书画展;书法作品曾在北京总后礼堂展出;被邀请出席中国书画名家新马泰国际交流展;书法作品被邀请在台北展出。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赛获金奖,被授予“辉煌 65 载中华功勋书画家”;“爱国红色书画家”;“中国红色书画艺术家”;“光辉历程中国书画百杰”;“中国梦人民杰出书画艺术家”;“中国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中华书画一代大师”;“21 世纪杰出书画家称号”;“中国当代中老年优秀书画艺术家” 等等荣誉称号。书法作品被吴道子书画院永久收藏。
书法作品“兴华夏正气.复大唐雄风”被烧制在国礼红瓷上永久保存。
金连河又喜考古、收藏、鉴赏,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曾上中央二台鉴宝栏目与专家鉴定不谋而合而获奖。喜绘画,自幼临习芥子园画谱,喜欢画祖国的大好河山。
金连河的书画作品被艺术大观报两会专刊以《集书法绘画写作于一身的金连河用灵魂与心灵带我们走进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为题目登载在第九版上(2018 年 3 月 11 日)。
金连河是文人画家!是书画家中的作家、诗人。写有长篇小说《从大槐树下走出来的人》其春、秋二篇,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其现代诗歌《永定河啊母亲河》被中国言实出版社编辑在建国七十年七十人七十首诗的《祖国万岁》里。
作格律诗词三百余首,其格律诗词散见于龙风内部系列诗刊,和龙风文学。
金连河是传统文化培育熏陶出来的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追逐阳光奋发图强!怀着一颗热爱家乡和祖国赤诚的心写有大量脍炙人口歌颂家乡祖国的诗歌散文及各种文体的文章:
有诗歌《可爱的中国》《中华颂》《南口我爱你》《长城——中华民族的骄傲》《昌平赋》……金连河崇拜英雄热爱英雄歌颂英雄,写有组诗《端午节忆屈原》散文《昌平的历史名人刘蕡》《我的堂哥金连财》《我的舅舅刘文藻》《小乡村里暴出了惊天的人》等;还写有许多追述家乡历史人文典故的文章,如散文:《白羊城巡故》《南口城》《居庸关》《古今昌平寺庙》《京北古刹和平寺》《李自成与崇祯在昌平的故事》《解析狄梁公祠》《探索居庸关不为人知的秘密》……
金连河爱国爱家爱民族,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在生病期间的 2022年四至九月用五个月时间写出了近十五万字具有爱国情怀的纪实文学《西山抗日烽火红蓝箍传奇》;金连河热心社会事务,对于当代书法纷杂的创作现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见地,写出了三篇论文(1)《去除浮躁回归本真用王羲之的书论为标准提高书法审美水平》(2)《话说丑书》(3)《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参考借鉴。金连河的众多文章发表在众多书刊和龙风文学这个平台上。其《和平寺的故事》被作家报社,中国文艺名家五台山艺术之旅文学类故事组评为一等奖。
《水的故事》获得北京群众文学创作“文萃北京”二等奖。金连河的文学作品得到了许多粉丝和读者衷心的好评。
@金连河 金老师,我是您的一个普通读者,普通粉丝,很喜欢您的文章,谢谢您这么多年来写了这么多的好文章,希望您健康快乐,这么多的读者都会祝福您,也会希望继续品读您的文章2021.11.10.
金连河是文人书画家,他的每幅画作都配有诗文解析轰托画面气氛,使观者对作品一目了然。如画作《郊游》他在画面上写道:
阳春三月去郊游,眨眼云间人上头。
一忽轻风扑吾面,瞬时杏花漫山巅。
配上小诗,霎时,画面情意浓浓,欲醉欲仙,!
金连河是性情中人,善写诗文,每遇大事都赋诗词以抒发胸怀而挥毫泼墨跃然纸上,如,疫情期间忽降大雪,金连河赋诗一首:七律 《下雪有感》(抗疫诗)
文/金连河
九天仙女撒银花,冰雪流苏张万家。
千户闭门来客拒,百街空旷少人哗。
倾城御史威穷宇,严整戎装除疫鲨。
苍降散琼清污垢,絮停风过亮红霞。
庚子正月
金连河的书画,随着时间的流逝,魅力会越来越大!是有着极具收藏潜力的作品。
减少浮躁回归本真
以王羲之书论为标准提高书法审美水平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大赛过后,我和两个热爱书法的朋友到中国美术展览馆去看书法展览,去了一楼去二楼,看完所有展览作品,我问两个朋友,有何感想?一个说:“一个是大,一个是奇。”大,说得是尺幅大,奇,说得是,奇怪、奇特。我又问另一个朋友,他说:“我只看到了两付好作品。” 收到 5 万件作品入展 400 件作品,400件作品也是书法作品中的精灵了。但是他们对于这 400 件作品并没有惊诧和惊叹,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品评,这不免使我思绪万千。
这两个朋友一个退休前是小学校长,一个是干了一辈子文化工作的军队的文职干部,要说也临了不少贴,对于书法也略知一二。是他们没有审美情趣没有审美天赋吗?否则,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
七八年前,母亲卧病在床,我在一边看护母亲,一边练习书法,母亲看到我墨用重了就斥责我:“别写成大黑嘎哒!分不出眉眼!糟践纸!”母亲虽然不认得字,但看到我写了好字时也赞许,写坏字时也批评。
看来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客观的,这就像人们看到了花,就会扭首回眸流连忘返,看到了垃圾就歪脸恶心嗤之以鼻一样。
虽然有人爱牡丹,有人爱月季,有人爱菊花,有人爱梅花……爱好千奇百怪,可那因为它们都是花,它们都有美的共性。这就像有人爱圆脸的姑娘,有人爱方脸的姑娘,有人爱瓜子脸的姑娘一样,虽然脸型不同,但是她们都有女人美的共同特点,人说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这可能是女人美的一个条件,但是丹凤眼的就不美吗?杏核眼美,丹凤眼也美,但假如给她们同时配上一个血盆大口,可能谁也美不起来了。但凡美的相貌,都是五官上长的不但每个单元美,而且单元与单元之间要配合得协调合理,配合得协调合理的都是美的。不过个人有个人的审美取向。审美取向不同,爱就不同,爱可有不同,但爱美不爱丑应是人的共同本性,颠扑不破的道理。
时不时浏览报纸,介绍某个书法家的艺术简历,看到简历都是功名卓著,位置高高在上,但是一看作品却是不堪入目,但是描绘他的作品时,世界上所有描绘书法漂亮的字眼却竟皆用尽了。
我有一个亲戚,比我大几岁,我叫他哥哥,他的父亲假如活着,有一百多岁了,他写了一辈子毛笔字,曾在八达岭长城旅游景区卖了多少年字,受父亲的熏陶,我这个哥哥也能用毛笔划拉几笔,有一次和他谈及当今书法,他幽默的说道:“现在评奖的评丑不评美!”这个观点,我虽然是第一次听说,感到异常诧异,但细细品味,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往往展览上,电视屏幕上,报纸上,看到的书法作品,笔划干瘪生硬,字体忸怩造作,却能上大雅之堂。
怎么会是这样的呢?一个可能是百姓不会审美,不会从中找出美来,误把黄金当石头。百姓真的不会审美吗?也不尽然,每每我们看到古人的书法作品时,或雄强的、或钢劲的、或娟秀的、或古拙的、或缠绵的……会使人赏心悦目,会让人欲罢不能,欲收不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百姓们的审美与专家的审美不同,专家们选出来的作品,百姓们不一定接受。这孰是孰非呢?谁对谁错呢?这让谁来裁段呢?当今专家可能说不清,我们不免尝试一下大家公认的专家,1600 多年前的王羲之做个评判吧。
以下我以王羲之书论为导引,分六个方面剖析以上这个问题。
一. 王羲之书论部分原文和解析
王羲之的书论里这样说: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王羲之在开篇之时先阐述了学习书法的人必须是有大知识且有大志向的人,否则是学不到手的。学书必须用心思索。王羲之又说,我看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很有功力,我担心子孙们不能记取,故作此文,记述并加以讨论。
学习书法能有大成就的人,必须得有大知识得有大志向。这句话是说练习书法的学有所成的人必须有深刻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当然这里说的是大成就。
假如我们每个学书的人都有这样的先决条件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书必须动脑筋用心思索。一篇书法作品应怎样谋篇布局呢?第一重要的是字要平正安稳。字能否平正安稳,必须学好楷书,不学好楷书岂能平正安稳得了?民间有句俗语:“不学好走怎能学跑。”楷书是行草书的基础。大家都知道意大利 1173 年建造的设计高度为 100 米的比萨塔,建造后倾斜。因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上面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下落的结论。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持续了 1900 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而轰动世界。比萨斜塔斜而不倒,这除了建造塔的构建的衔接科学外,是由于塔的根基比重大于塔身比重造就的。学好了楷书就如同打好了学习行草书的根基,再写行草书,如何出新意、造险、造势、怎样歪歪扭扭,造出来的字也是平正安稳的,看着也是舒服的。
书写得平整安稳了,如何写得绚丽多彩呢?
王羲之说:“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攲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王羲之在概述写好书法的前提之后,就细述细节。首先要会用笔,笔画有卧倒的,有仰面的;有倾斜的,有侧身的;又进一步阐述字体,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字型,或类似篆籀,或类似鹄头;或有如散隶,或近似八分;字划细节,或者如虫食木叶,或者如水中蝌蚪;或者如壮士佩剑一样雄健有力,或者如妇女一样婉媚纤丽。
书写要先构筑筋力,然后才可装束,必须注意安详温雅,疏容相间。作点画须悬手,作横画收笔时要先下按,然后拖笔出锋。每写一字,要多用笔意:有的横画似八分,下笔又如篆籀;有的竖画如深林乔木,屈折之画又如钢钩有力;有的落笔尖如枯秆,竖画收笔细如针芒;有的转侧之势如飞鸟坠空而下,有的棱侧之形如流水转弯激来。
二 .古人功夫深
以上所述,是写好一篇书法的基础,王羲之的书谱在 1600 多年前已做了阐述,而这基础必须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练习够了自然基础就打好了。这就像学习理工科的大学生们进了大学校门,必须先学数理化,学完了数理化,就打好了进一步学习自己所报专业的基础,再学任何门专业就会得心应手了。
古人书写的工具就是毛笔,从一学字开始第一天就练习红模子,一笔一划的模仿,看过上一代念过私塾的人写的字都沉稳凝重,无丝毫造作之气。这就造就了将来写行草书的基础。而今天,篆、隶、楷、行、草,五体分开,有的老师又说:“一个人学习书法不必五体都学。”如只学楷书就此而止,这种说法也算正确,如果写行草书的,写不好楷书,那他行草书注定写不好。在王羲之的书论中又说下笔如同篆籀……或有如散隶……这明显在说,一篇好书法作品,需书写的人,五体都要涉猎,而只写一体,注定不会出现一篇好作品。
而当今社会书法大赛,投稿的大部作品,又多是行草书,行草书能发挥人的性情,能使人身体手臂挥洒奔放,能使人胸中豪气尽皆抒发,又能显示个人个性特色,又能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是人喜欢的书写的一种形式。而这些人,包括那些大家们,是否篆、隶、楷、行、草五体都涉猎了呢?
在电视上看到老师们在讲书法课,刘洪彪老师在点评学员草书作品时我听到一句很经典的话:“笔划,要粗而不糙,细而不软,狂而不放,绵而不弱。” 当然这样很好,但是这需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不断下苦功夫去练习,乃至一生的岁月,才能成就其事业,而我们当今之人有几个能做得到呢?
当今习书之人,多数是半路出家,即使标榜自己是几岁几岁临习书法,也绝不是提笔写字就用毛笔,今人比古人功夫,相差远矣!有的上了几天书法班,有的上了几年书法大学,就以为不得了,标榜自己是某某大学书法系毕业的,某某书法大家是自己的老师。而一看字,却是一塌糊涂。书法不像学现代学科的大学,学个三五年,就能出来独当一面,而书法和中国的其他国粹,如武术、京剧一样,必须天天练,年年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持之以恒。否则拉多大的虎皮也不管用,一上台就会露馅 。中国的国粹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是蒙不了中国人的。
三. 关于浓淡干湿纵观王羲之的书论讲述颇多,但唯没有讲到现代书法老师讲的墨色,不知为何?
人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第二大行书,每每我到书店挑选字帖,看到祭侄文稿,翻了又翻,看了又看,还是下不了决心掏钱购下这本书,其原因就是不喜欢那书上的涂了又涂抹了又抹。谁愿意在自己的书作上涂了又涂抹了又抹呢?我经常也写书法作品参赛,或写经文送人,每每精心写好一副作品要结束时,往往会丢了落了或错了一个字,而懊悔得捶胸顿足。我们现代人如此,难道古人就愿意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上出现瑕疵吗?人们赞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绝不是赞赏他那上面的涂抹,而是通过上面的涂抹可看出颜真卿的真实心情,他的爱国情操,祭侄文稿的文物价值本身远比她的艺术价值要高得多。
往往看到大展上的作品或某某大家的作品上一个又一个的黑疙瘩,而这黑嘎哒据说是有说有讲的,不是笔误,而是有意为之,否则怎能成为大家?怎能得奖呢?大家都知道清朝乾隆年间四大书法家之一刘墉,刘墉书法特点,是用墨饱满,墨浓字肥,浑厚端庄,雄厚遒劲,有浓墨宰相之美誉。墨浓墨淡是书写之人个人的手法习惯,写字为何?是为了让人看,看,总得让人看出笔画,纵观刘墉书法,虽墨浓,但笔划却清晰,一目了然,今人书法,篇目上没有几个字,却弄出了一个个黑嘎达,一个个含糊不清的的所谓“飞白”不免我也效仿时尚,在书写时也该蘸墨时不蘸墨,而急得在旁边看我写字的人不断嘟囔:“该蘸墨啦!该蘸墨啦!”皇上不急,急死太监。几次催逼,我不得不提示道:“这是书法,而不是写字,讲究的是灰、白、黑的对比;讲究浓、淡、干、湿;讲究墨分五色。”
墨分五色,古人有之称谓,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墨分五色,再加技巧,能显示出阴、阳、向、背,能显示出立体画面,中国画,许多就是用墨,而不用五彩,忧能画出千古绝唱,这就是墨分五色的妙处。
现代人,把中国古人绘画中的技巧借鉴到书法中来,来增加书法的表现力。既然书法老师们都在讲灰、白、黑,讲浓、淡、干、湿,自然就有其讲的意义。可是直观感觉有些名书法家,大书法家写出来的字,文字不多,篇幅不大,却弄出许多字周边荫了一大片水渍;一个又一个的大黑疙瘩;模糊不清的笔道。总觉有些不美,尤其是书作中那些分不清眉眼的大黑嘎哒,更觉不美。可又不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断力,遍翻古人字帖以及三希堂法帖,寻找依据。可是翻遍了三希堂法帖十卷三十一册三百二十二篇帖子,帖子之中,字大字小,笔划粗笔划细,神采飞扬的有之,浑厚端庄的有之,而大黑嘎哒呢?只有兰亭序有几处,那也是书写者不得以而为之的涂改 。那所为的飞白呢,也少得可怜。
四. 书法本真的美
古人写字,讲究笔划的艺术,讲究方寸之内笔划的艺术,什么“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出自孙过庭<书谱>“。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高山之坠石[ ::欧阳询在《八诀》中说“点”:“如高峰之坠石”更早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亦说:“点,如高峰之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屋露痕,飞鸟空坠,惊蛇入草[: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折钗股[ :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 ]”;“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轻烟澹古松,山开万仞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 :出自 怀素自叙帖 ,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比喻的何奇精妙,比喻的何其美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活脱脱的美丽画卷。
古人写字,讲究的是字笔划的惟美,字结构的惟美。看甲骨文,看金文,那些惟妙惟肖的象形字,多漂亮啊!看古人书法,赏心悦目,爱不释手,可看今人书法,以上美轮美奂的笔划几乎看不到,看到的竟是些无以名状的自己性情的发挥。
古人书法是自然天成,是写出来的。今人书法,要让人推陈出新,而古人在书法上,篆、隶、楷、行、草,各种书风,千姿百态,才智已用其极,再想出新,已非常难。而今人在生活上写毛笔字已经废弃,写毛笔字已是业余,今人没有古人功夫深,短时间还要出新,是难之又难。古人写字,牵丝连带,自然,那是人不经意中写出来的,而现代人的牵丝连带会有一大段很细很细,而骤然间又出现很粗的笔道,让人感觉蹩脚、忸怩、造作,看着很难受。
一些热爱书法的朋友,看着电视上出现的大书法家的字,免不了就会喃喃自语:“什么……呀!”可今人评判书法有今人的规则,符合了评判的规则,就获了奖,从而就成了大家。
中国字是象形字,先是图画,而后慢慢向字转化,中国人对原始的象形情有独钟,而王羲之在书谱中对书法作品的笔划如何象形已做了相当的阐述:“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优美的像形会使人浮想联翩,那是艺术,优美的黑色笔划划在白纸上,黑与白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人们会在一张白纸上享受那跳跃在纸上优美的笔划的艺术。我们必需学会这些基本艺术,虽然可能学不像,但是我们还是要去学,至少在我们的书法作品中要看到学习古人的影子,而不是自造出来的这或那。
有一个画画的朋友说:“字写好看喽不难,但要写成艺术不容易!”字写好看喽,都成了馆阁体,都成了楷书,书法原地踏步,要我们这些当代人有何用?我们要进步要创新,可孰不知创新要打好坚实基础。
写一个字,一篇书法作品,就像盖一个大厦,盖好一个大厦,不但要有一个好的设计图纸,而且还要有一群体好的建筑材料,字的间架结构和书法作品的谋篇布局,就好像盖大厦的图纸,字的横、竖、撇、捺、点,就像盖大厦的建筑材料——这是基础的基础。我们写书法的人是否准备好了图纸,我们的建筑材料是否准备好了呢?古人说的古人做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呢?假如既没准备好图纸,又没准备好建筑材料,盖上来的大厦好得了吗?如果没打好基础,妄谈出新,岂不是空中楼阁水中月亮,经得住世人的审视和时间的考验吗?书法每一点每一划的本真之美和每一单字之美,是书法作品美的主旨和灵魂。
:出自孙过庭<书谱>“。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欧阳询在《八诀》中说“点”:“如高峰之坠石”更早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亦说:“点,如高峰之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 比喻用笔的一种技法。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南宋姜虁《续书谱》称:“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马宗霍《书林记事》载:“相传鲁公与怀素同学草书于邬兵曹(彤),或问曰:‘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低昂回翔之状,兵曹有之乎?’怀素以古钗脚(折钗股)为对。
:出自 怀素自叙帖 ,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卢员外云:“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五. 关于创新
急功近利的人没继承好前人,还要在短时间内创新,岂能得到好的效果,头脑好的人拿着放大镜从古人书作中找新大陆,发现了几处涂抹,又发现了几处飞白,又发现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就突发灵感,书作上弄了许多浓、淡、干、湿。这又被认为是创新,老师们在讲课时又大讲特讲,有的人就抄了近道,不在书法笔法和结构上精益求精,却在浓、淡、干、湿上大下功夫,刺激人的眼球。人为造出一些分不出眉眼的大黑嘎哒,一些含糊不清所谓的飞白,让这些没有什么艺术的涂抹之间再产生对比,这就淡化了黑色笔划与白纸的对比,减弱了字的艺术性,喧宾夺主了。
创新出来的美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美,百姓看的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白纸划黑道,原汁原味的美,而专家看得是书者“创新”出来的基础甚弱的所谓美。创新与传统不符,这就难怪百姓们看了许多获奖者和大家的作品有不同想法了。
还有一点,专家们讲现代条件变了,厅堂大了,书法要适应现代的条件要有展厅效应,字符要大,要有视觉的冲击力,字符大,加上灯光,加上装饰,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把它印在纸上,装在书里,视觉范围变小了,其它装饰没有了,就什么也不是了,只看到一条条粗略的大黑笔道,浅淡的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所谓飞白。书法不像京剧,要涂脂抹粉要穿古装,在京剧里我们欣赏的就是那涂脂抹粉修饰后的美。而书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挂在居室,装饰厅堂,印在书里,让人临摹欣赏,给大众服务,让人闲暇时浏览,茶余饭后细细品味,品味那精致的一笔一划,地道的结构,而我们的作品要经得住品味。不要我们自己的性情充分发挥了,而观者的性情竟皆扫尽啦。
书法要得应该是那书者高超的书法技艺的表现,要的是那书法本真的美。应该在您的书法作品中能让人学到点儿什么。展览有了效应的作品,离开展厅,挂在居室装在厅堂,印在书里,应该还是美的,这才是好的书法作品。不要为了展览而展览,本末倒置,展览完了,不要成为一堆垃圾。
书法作品,浓、淡、干、湿,不是绝对不能有,在孙过庭的书谱里也曾谈到“浸润飞白”虽纵观孙过庭书谱,不少地方有浓墨重写,但那是在书写中的重墨,看着自然,虽也有一笔半笔飞白,但那是书写中笔划末端的飞白,不是大段的飞白,该蘸墨时就是不蘸墨,让人看着就是故意造出来的。不要把古人的理念无限扩大,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肉虽香,吃多了也就不香了,古人的理念虽正确,但无限扩大了也就成谬误了。
六. 以经典要求自己
浓淡干湿虽可有,但那究竟是书法的附片,书法的主题,追根到底,要求字要美,笔划要漂亮,无论何种书体,看了要给人美的享受。先贤王羲之在书谱中给我们说了那么多写字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照着他的去实践哪!为什么不以他的审美为评审的标准呢?王羲之说:“我看李斯等人论笔势的文章,及钟繇的书法,很有功力,我担心子孙们不能记取,故作此文,记述并加以讨论。”王羲之用心何等良苦啊!
当然,以王羲之的审美标准创作作品很难,但是我们还是要以王羲之和历史上的先贤们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来评判别人,不要在花架子中左右浮游,或走旁门左道,旁门左道终会被淘汰,要勇于站在巨人肩上向前冲刺,勇于攀登金字塔顶尖。要学习经典,以经典鞭策自己,做到字字珠玑,笔笔精道,减少浮躁之气。
书法是中国人几千年一代一代累计下来的艺术,凝结了数不清人的才智心血,首先要在继承上下功夫,继承好了才能有发展。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当代人留下的书法作品,不要变成昙花一现,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更对得起自己。
作者:北京西山军都书画院:金连河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兴隆小区 2 号楼 6 单元 102 号(102202)
2016 中国文字书法论坛 3 月 30 日截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