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 特别推荐艺术家——耿毓亮

  • 互联网  

威尼斯双年展开创于 1895 年,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富盛名的文化组织之一。威尼斯双年展站在研究和推广当代艺术新趋势的最前沿,在其所有具体部门组织展览和研究。威尼斯双年展包括以下 6 个分展:威尼斯艺术双年展(1895)、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980)、威尼斯电影节(1932)、威尼斯双年展舞蹈节(1999)、威尼斯双年展音乐节(1930)和威尼斯双年展戏剧节(1934)。威尼斯双年展在奇数年(如2013、2015)为艺术双年展,在偶数年(如 2014、2016)为建筑双年展,双年展历史被记录在当代艺术历史档案馆(ASAC)中。

威尼斯双年展一般指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展馆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

威尼斯双年展(LaBiennalediVenezia)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世界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被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

耿毓亮,字畅明,号大量,九畹山房主人。当代著名书画家。1955年生于山东淄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当代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淄博市书协顾问,淄博市政协书画院执行院长,淄博市文艺术交流联谊会副会长,淄博市乡贤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曾任山东省书协理事、淄博市书协第四、五届副主席。

耿毓亮幼承家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尤爱书法艺术,自唐楷入手,上追魏晋,蠡窥秦汉,意尚赵宋,气接明清。以二王为宗,间师怀素、鲁直、枝山诸家。主张书法宜文气、逸气、浩然之气充盈,追求高古、清雅、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其草书已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被誉为“清风朗月,荡尘涤俗”,“情驰神纵,超逸风雅”,“椽风激荡,自然天成”。

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三届楹联书法展(三届获铜奖)。作品荣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山东省书法篆刻展一等奖,山东省五一文化奖书法一等奖,淄博市首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首届文学艺术奖。

出版《草书的演变与赏析》(河北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一一耿毓亮》(上海人美出版社),《当代美术家全集一一耿毓亮书画卷》(中国书画出版社),《中国当代美术家一一耿毓亮书画精品集》(中国画报出版社),《澄心素韵一一耿毓亮书法作品集》,《澄心自在一一耿毓亮书法作品集》。

作品分别在《中国书法》、《书画世界》、《中国书画》、《书法导报》、《翰墨典藏》、《美术报》、《书法导报》、《书艺月刋》等专业媒体专刋推介。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宜兴、厦门、全国政协礼堂、内蒙、扬州、兰州、敦煌、佳木斯、淄博、韩国、台湾等地举办联展和个展。

诗意的栖居

——耿毓亮书画略论

马龙

清初诗坛盟主王渔洋自创立“神韵说”以来,对后世诗歌乃至书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受其理论惠泽者枚不胜举,而活跃在当今书画艺坛上、他的后辈同乡——淄博市桓台县的耿毓亮先生便是其一。

耿先生潜心书画艺术数十载,砚田深耕,潜学不辍,功力深湛,卓然成家,其书法作品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便已在全国大展中屡屡入展获奖,是当时影响全国的“淄博现象”的代表性书家之一。近日,耿先生在山东云龙美术馆举办了大型的“《澄观》——耿毓亮书画展”,展出之后,反响热烈。以下略就《澄观》大展中的点滴印象表达一点欣赏耿毓亮老师作品的感想体验。

耿毓亮先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非凡的书画成就,关键得益于他有一颗澄澈通明、可以照见万物的“诗心”。在“神韵说”的理论影响下,他对诗歌的独特体悟与理解融汇于对书法美学的实践上,体现在对书法意境的营造中,这是其极具思想力和创新力的表达和阐释方式,在这一方面,毓亮先生表现出卓异的艺术表现力。他在品悟王渔洋所编选的《唐贤三昧集》时,他从所选诗作传递出的美学精神中体会到艺术精神的本质特征,完成了“遗貌取神”从诗学理论到书学实践的过渡与会通。正是在这一点上的契合悟入,毓亮先生遥接前辈乡贤的心香法脉,让诗学里的妙理在书画艺术的笔墨世界中绽放出奇光异彩。

耿毓亮书法遍学诸体诸家,创作则以草书见长,草书中又以小草为多。其作散淡从容,韵味悠长,笔下时而有连绵起伏之势,笔势映带中仿佛见出心意的摇荡与飘举;时而又作沉着古朴之貌,笔墨间流淌着简牍、《平复》的韵致与意味。综而言之,是广收博取之后的淬炼提醇,是碑帖兼容后的遗貌用神。其行草书舒缓、平和、绵厚,静水深流,不作鼓努狂怪的矫揉之态,是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闲雅的诗境再现。其草书的连带与摆动,也总被一种温柔敦厚的力量所消解,一切情绪张力、提按顿挫、迟涩方圆都被收束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返虚入浑之中 。

六尺条幅《临敦煌马圈湾简》与手卷《临米芾苕溪诗帖》是耿毓亮先生近年来临仿古代作品的代表,尤其是在《马圈湾简》中,临作除了表现出原作的质朴和率真,更凭添一种文气,醇厚而绵长。六尺条幅《毛泽东诗词六首》《黄庭坚论书》精力弥满,四条屏《小草千字文》《历代禅师山居诗》在精致中洋溢着一种茂密葱茏、生机勃发的气息,而《澄观》、《云龙》、《奇崛》三件酣畅淋漓之则有天风浪浪,海天苍苍的壮阔意象。

欣赏毓亮先生书作,仿佛置身于东坡《赤壁赋》之意境:“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君子御风、畅意逍遥的意境,不仅表现在对其书法作品的审美体验中,其绘画作品同样流淌着清新诗意与高洁品质。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的,写君子、画君子、与君子相交是其始终如一的艺术信条与人生追求。毓亮先生的画,是可以当书法来欣赏的,他的笔墨品质与表意精神是一致的,比如他的兰竹题材作品,便与他的草书同出一辙,“书画同源”的理论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印证诠释,书法的笔墨语言与绘画的形象语言有着充分的交融与对话,水墨的韵味与表现,借由书法的技术掌控而得以完整展现。

小品《与可化身》《清幽高逸》,画面错落生姿,顾盼有情,简洁的画面中却有丰富的变化;《玉管含云写竹枝》在简淡的画面中荡漾着中国书画艺术中至精至微的精神内核与审美体验。而《高士风范》《霜姿梅格在清枝》巨幅梅花既有吴昌硕墨梅的挺拔威武,又有无所依傍自抒胸臆的洒脱,将寒梅花树那种遒劲姿态与昂扬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毓亮先生斋号“九畹山房”,其义撷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寄托自己对广阔高洁的精神世界的追慕之情。毓亮先生其人其书其画,都洋溢着文质彬彬的疏朗宽和之气,其文采风流正是王渔洋诗歌艺术与理论的浸润滋养,是一种诗意的体现,是一种籍由书画艺术的滋养、创作而达到的艺术审美意境的生命体验,是其纯真诗心所照见的生活现实。在这诗意的国度里,耿毓亮先生的书画艺术也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生命之花。

(作者为书画家、艺术评论家、专栏撰稿人。现任北京华亚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非常艺术》执行主编、《金石契》执行主编。)

相关推荐

企业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