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坛当代标杆——刘广英
- 互联网
作者简介:刘广英,女,笔名安静,河北廊坊固安人。喜欢探索方块字的字形与字义,对字词的造句及临摹情有独钟。1983 年发表小小说处女作,现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艺术顾问,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央视 CCTV《艺术名家》栏目艺术顾问,固安县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以行书见长,尤擅榜书。
多幅书法作品刊登在《中华英才》《中国收藏》《文化月刊》《中国书画报》《作家报》《燕赵老年报》《作家文苑》等杂志报刊,两次被《新华网》报道,并入编《中国书画范例》《中国非遗传承人年鉴》《大国非遗》等书籍。
多篇文学作品刊登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并被《中国作家网》收录。代表作品有《雷声》《当清明节遇上疫情》《走丢的爸爸》《“隔离”观察》《静寂的小城》《老杜笑了》《捉拿》《心事》《牡丹之炫》《藏匿的糕点》《晓晓的日记》《王大壮祭父》《偶遇》《抹不去的记忆》《三婶子的幸福生活》《发烧联想》《孩子去哪儿了》等等,多次荣获征文奖并编入年选。
【名家鉴赏】
刘广英书法艺术赏析: 师古不泥古
文/单国强
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学天生有一种深切的因缘关系。然而在当代就书法艺术这一方面来说,它对中国文学有着更强的依附性。当代文学可以不依赖书法艺术来表现,但当代书法艺术离开了文学内蕴,就显得苍白无力。刘广英的书法特点最具文人抒情性,这缘于她自身的禀赋与修养使然。“观人于书,莫如观行草”,行书,是最能胜任“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书体。刘广英作为文人,学养丰厚,思绪的线条连贯而流畅,正与行书抒情特性的线性书写相契合。其字书写畅达、抒情自然、卷气充盈,具有妍雅飘逸的风格,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正人君子风范,素挥雅操、清声随风起的境界。轻快的笔调,自然大方,超然不拘,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一种潇洒飘逸、倜傥风流的名士之美,如李太白诗“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书作《学无止境》注重“势”的把握,笔势飞动,用笔稳健。其字尽含“参己意”“追古法”的洒脱与遒劲之美,“引禅入书”使其作品更加闲适恬淡,结字更加简静,其字势率意多变,收放自如,温润儒雅。书作《春和景明》字主藏锋,用笔秀润,遒逸飞动,结构精密,肉骨均和,表现出高贵秀美的气质。
开启一段人生之路,可能是兴趣使然,又或许是天赋。刘广英得益于先贤古人的熏陶,外加多年对传统碑帖的临摹。从这一角度来说,其书法造诣逐步行至臻境,正气凛然,不显造作。如行云流水般,师古却又不泥古,自得之。刘广英书法与文学中“诗言志”的观念相同:“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用笔的轻重疾徐,线条的枯湿浓淡,结体的欹正倾侧,章法的疏密聚散,乃至整个空间的阴阳调和,理智严谨,给观者不一样的感受。她的书作《气吞山河》是昂扬的,一往无前的。其气势放纵而伟岸,挥洒自如,如雪映春,力透纸背,有乾坤大气之景象。书作《龙马精神》可谓气势如虹,提笔落墨一气呵成,自然得体,内藏筋骨,雄秀相兼,刚柔相济,意境高古。
书作《水滴石穿》章法巧妙,虚实相生,如云烟舒卷,灵动活泼,注重手法的追求,以现代审美意识为构思,在形式上不断探索,丰富而不单调,疏密处理得恰到好处,具有抒发古朴墨韵的情致。作品《保家卫国》用笔苍劲有力,注重画面感。细致严谨,有声有色,百看不厌。作品《繁荣昌盛》打破了传统格局,让人过目不忘。所谓一字有一字的变化,一行有一行的空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刘广英以真挚的热情,赋予传统书法以生命力,展现了华夏民族巍然不倒的精神风骨,讴歌了书法艺术在五千年峥嵘岁月中,凝聚成国人心目中坚如磐石般的历史自信。正如苏轼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作品《英雄赞歌》追求生命意象,空灵飘逸,内功扎实,气势豪迈。不拘于形式的艺术追求,去除内心的一切世俗与束缚,将观者带入了和平与荣耀的情绪之中。
刘广英的书作有道破人生哲理的词句,她对艺术的热衷已然胜于一切。无论怎么写都呈现出一种书卷气。飘若游龙,宛若惊鸿。生命不息,探索不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据,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生命的意识以及生命境界和人文情怀。用笔千古不易,开悟心扉,万物之象,直击心灵,最终升华超越自然。她以时代为背景,以民族为己任,开拓创新,体现出东方文明古国千年的精神文明。纵观刘广英的书法,细致严谨,丰富不单调,变幻而又统一。法由心生,境由心造,只有对书法有着正确的态度与方法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书者,心画也。其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在现代书法史具有“由人及书”的价值认知意义。清代的包世臣曾说过:“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得于目而有据,故拟与察皆形质中事也。古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万物皆于我,随意而为,借古开今,天人合一。
书法之为道,至大之境必为本乎观之于天,悟之于心,应之于手。由汉字到书法,从具象到意象,刘广英成就了自己,世间万物可化为符号、线条。在她的世界里,一切皆如过往云烟。她的内心充满了文化使命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笔为戟,驰张有度,为时代明德立传,启发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之情。她的作品所散发的艺术魅力,净化观者的心灵,升华观者的精神境界。她将自己的修养、学识、个性融入其中,凝聚性情、才情、诗情于一脉。她每幅作品的布局、结构、线条、浓淡,都是严谨而苛刻的去推敲,力求让观众产生视觉的冲击和情感的共鸣。其书法作品兼顾了美学的意蕴和传统的根本,并恰如其分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她细心研习,默默耕耘,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能有此成绩,实属不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刘广英有更多的精品力作奉献给社会,奉献给观者。
(本文作者单国强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文物鉴定专家)
【来自新华网的评论文章】
笔墨书心展华章
作者:周炜彤
刘广英具有书法家和作家双重身份,她的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都展现了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她的书法风格清新雅致,兼具古典之美和现代之韵,她的文学作品则富有情感和思想,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迁和对人性的探索。刘广英对方块字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她认为方块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她喜欢用方块字来造句和临摹,以此来体会方块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而她的书法作品中,每个字体又常常成为一种艺术符号,既表达了作者的意境和心境,又增添了作品的美感和趣味。
刘广英在书法创作中,充分继承了“线语言”的笔墨结构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注重个性化和创新性。她的书法作品既有古人“二王”及“欧颜柳赵”的影响,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她的书法作品,笔力灵动而有力度,墨色淡雅而有层次,结构布局合理而有变化,气韵生动而有内涵,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流畅、空灵的感觉,让人沉浸在一种优美而高雅的艺术氛围中。这种感悟和追求也体现在刘广英的书法创作中,她用笔墨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丽而丰富的艺术世界。
在她的书法作品中,墨随笔走,方寸之间展现出力度,在线条的变化中,显露出深厚的学识修养和艺术功力。
刘广英的文学作品涉及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作品皆显示着她对生活和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其代表作品有《雷声》《当清明节遇上疫情》《走丢的爸爸》《“隔离”观察》《静寂的小城》《老杜笑了》《捉拿》《心事》《牡丹之炫》《洗澡》《藏匿的糕点》《晓晓的日记》《王大壮祭父》《春寒有暖》《偶遇》《抹不去的记忆》《三婶子的幸福生活》《发烧联想》《孩子去哪儿了》等等,这些作品,是她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纵观刘广英的书法艺术,其作品墨色鲜活,厚重而不滞。她的笔力、心力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她的每一幅字都力含于笔端,意流于纸外。每一点墨到纸上都似是游动的、透气的,干而不燥,湿而不浮,轻松但不轻飘,灵动而暗沉内力。每个字体皆是笔轻意重,有光彩,有活力,那飞扬飘逸的笔墨点划之中,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文章来源:新华网】
【著名书画评论家史峰的评论文章】
临川之笔文采飞扬 牵丝映带翰墨飘馨
——记作家、书法家刘广英女士
作者:史峰
在文化的世界里,总会有优雅的才女,若李清照,若当代艺术家刘广英女生那样,以文字陶冶心灵,以心灵反馈笔墨,用临川之笔写下动人的篇章。刘广英惠外秀中,优雅知性,成为当代艺术空间用文学与书法创造美弘扬美的经典人物,兼具文学才华与书法艺术的奇女子,果然是稀世之才,诸年难遇。
刘广英女士的书法作品,如同一首首优美的诗篇,可以写虬龙之蜿蜒,可以作鸾凤之徘徊,不激不厉,伸缩得体,将文人气质融入每一笔每一划。落纸成字可以塑造一个个灵动的艺术场景,既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又体现了她对书法艺术的深厚功底。在她的笔下,文人气质如诗篇一样灵动。才女书法有婉约柔情比如《正德雅行》,也有豪情万丈比如《军威国魂》。起笔落笔,既是小桥流水的书法线条在规范中流露自然的美感,不造作,不安排,遂心应手,放手写心,写得让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都是一幅幅精美的笔墨书卷,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刘广英女士的书法艺术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人们的心灵。书法里的文人气质、雅卷风格和精妙形态,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她的才华让人敬佩,她的精神让人感动。她的书法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她内心的世界可以与美好的生活无缝对接,书如其人果然魅力无限。每一次落笔,就是灵动音符的开启,可以借助笔墨形态谱写出人生的优雅乐章。在她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喜怒哀乐、人生的酸甜苦辣。她的字如同一面面镜子,反射出生活的见解和人生的慧解。用笔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都能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用墨无论是浓烈还是淡雅,都能传达出一种深刻的情感。
临川之笔文采飞扬,牵丝映带翰墨飘馨。在艺术世界里,刘广英女士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感动,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的美好。对刘广英女士表示最深的敬意,她的才华不但有精彩的展示,还会春秋相传,开创最美好的艺术未来!
(著名书画评论家 史峰 写于 2023 年 7 月 12 日)
【文章来源:《大美中国名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