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宜从“三大舰队”向“两海舰队”转变
- 现代舰船
按照作者思路勾勒的“两海”舰队概略图(现代舰船供图)
无力打造远洋舰队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技术基础十分薄弱,为海军建造中小型舰艇都十分困难,海军兵力组成以飞、潜、快为主,远洋防空、反舰、反潜作战能力和兵力投送能力无从谈起。海军建军后二十多年里,从苏联进口的4 艘1000 多吨级火炮驱逐舰是一直是“四大金刚”级的宝物。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建造的中型舰艇缺乏区域防空、反潜能力,无法离开陆基航空兵和防空系统遂行独立作战,也离不开岸基维修和后勤补给体系的支撑。
此外,对海空的情报、监视与侦察严重落后,基本靠探测范围和精度均非常有限的陆基雷达系统,没有天基和空基的导航、情报支援手段。尽管自20 世纪80 年代起,中国海军逐步走出国门,远洋大洋进行海军外交,但并不具备实质意义上的远洋作战能力。因此,北海、东海和南海三大舰队的划分,突出以岸上为中心的海上作战模式,足以满足划分区域实施近岸作战的要求,得以在几十年时间里长期存在。
现实战争威胁挑战就海上方向而言,中国海军长期面对的来自台湾海峡对岸的威胁。20 世纪后半叶大部分时间里,解放军海空军武器装备总体落后于台湾海军,台岛周边海域的制海、制空权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国民党海军的手里。国民党一度图谋反攻大陆,依托优势海空军长期实施两栖登陆作战演练。因此,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的地理和舰队划分,也是这种现实战争威胁的产物。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南海舰队参战力量薄弱,东海舰队舰艇南下支援时担忧受到国民党海军威胁的历史,就证实了东海、南海舰队地域分隔给海上作战造成的困难。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历史遗留问题,实施渡海登岛作战解放台湾岛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海军最重要的使命。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只要两岸不统一,中国海军面对的第一岛链封锁就不可能真正打破,舰队的地理限制也不可能改观。
三大舰队划分已不能适应未来发展对照促成中国海军三大舰队划分的历史动因,今天很多情况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无论是战略需求、现实威胁还是武器装备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看,中国海军已经远非过去那支以陆地防御为中心、近岸防御为手段的“海上弱旅”。借鉴世界强国蓝水海军发展的历史经验,根据作战需求,依托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建立远洋联合舰队已经有以了充分的合理性。
战略转型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海洋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渐突出,海上贸易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倚靠,东海、南海蕴藏的丰富能源和资源在国家长远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从维护国家经济和战略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海军已经明确提出由“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的战略转型。新的海军战略已经提出了在“远海海域”作战的需求。
第一岛链至第二岛链间的海上作战如何组织实施,南海海域乃至印度洋的海上作战如何实施,由印度洋经南海至中国的海上能源输送线如何保护,乃至北极地区的利益如何拓展等,都是战略转型向中国海军提出的现实课题。中国海军现有三大舰队划分是适应近海防御战略而存在的,应对台海危机有其合理性,但明显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作战要求,改革舰队划分势在必行。
形势、任务的促动新的战略形势下,我国海上安全形势日趋复杂,海军担负的任务日益多样化。特别是进入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在逐步结束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事后,大力推动“重返亚太”和军力“再平衡” 战略, 调整亚太军力部署,强化对华威慑和遏制。我国周边与我存在海洋领土争端的国家,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借大国博弈之机,不断采取破坏现状的动作,制造事端。东海钓鱼岛、南海黄岩岛和仁爱礁等问题上的斗争呈现白热化的状态, 这对海军快速、灵活、有效反应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远海反海盗、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也越来越多,组织协调复杂,维修补给任务重。海军在现有舰队划分基础临时组建任务部队和指挥机构,势必面临舰队分隔造成的利益冲突带来的困难,影响对危机事件做出反应的效率。海军执行复杂形势下的多种任务的能力势必得到削弱。
现实条件的成熟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海军装备现代化,海军力量的发展突飞猛进,建立远洋作战型联合舰队的条件也日渐成熟。首先是近海控制能力已相当稳固。随着第三代战斗机大量服役,我岸基航空兵的打击范围和能力迅速增长;岸基反舰导弹的打击距离和精度也大大提高;近岸和近海防御任务很多可以交给岸基部队负责。先进的隐身导弹艇和轻型护卫舰近海反舰作战能力也非常强,使我国的近海已经成为了外敌的禁地。
其次是远洋作战能力不断提升。航空母舰及舰载机、远程固定翼反潜机、区域防空驱逐舰、大型两栖作战舰等远洋作战武器系统的服役,使中国海军可以组建特混舰队赴远海海域独立作战和投送兵力。此外,侦察情报系统的现代化发展也赋予了海军“走出去”的能力。这样一支力量必须要有独立的编制体制和指挥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