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为什么值得费尽周折去保护
- http://news.sina.com.cn/c/2014-09-26/162330920446.shtml
人工繁殖的希望与局限
让科研人员稍感欣慰的是,即便野生种群真的灭绝了,人工繁殖能够为中华鲟“保种”。
长江里曾和它一样珍稀的鱼叫白鲟,在2003年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个物种的个体了。相比较,中华鲟能成功地人工繁殖,保留住它的基因已是万幸。
在中华鲟研究所的繁殖基地,走进中华鲟的养殖“车间”,一股冷气扑面,中华鲟鱼喜冷不耐热,要严格地把控好温度。一个圆形的大池子里,水龙头正源源不断地向池子里输送循环净化过的清水,水中氨氮的成分值要极低,还要保证水体的高溶氧量。
但能够保种,并不意味着不用担忧野生种群的灭绝。
在人工繁殖基地,这些养在繁殖基地的中华鲟,还不曾在海洋的风浪里翻滚过,似乎也没有得到祖先某些优良基因的遗传,比如强健的身躯——人工繁殖的鲟鱼体质比较差,成年鲟的形体不足同龄野生的三分之一。此前,有的鱼养了快20年也没有性成熟。
当年,葛洲坝截流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担负着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和放流的重任。30多年来,科研机构已经放流了600多万尾的中华鲟幼苗,但是野生繁殖种群的数量还在不断滑坡。人工放流对野生种群的补给究竟要多大量才能起到作用?没有人确切知道。
而养殖中华鲟势必要花费的高昂成本,也让那些想养殖的企业望而生畏。中华鲟雌体要经过14到26年达到性成熟,而雄体要经过8年甚至25年。十年二十年投入无产出,最后养殖是否成功也不可预测,以至很多人不敢冒这个险。
很多科研人员还有这样的疑惑,如果有一天野生种群真的消失了,只剩下大水泥缸里的这个种群,它们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华鲟吗?
有一点不能忘记,中华鲟之所以是中国独有的鲟鱼,就是因为它们不远千余里,从海洋溯游,回到长江繁殖后代的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