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正:上海自贸区一年收成好于预期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运行满一周年之际,海内外非常关注自贸区的“成绩单”。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接受了本报采访。他表示,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一年来的改革探索,成果好于预期”。
取得阶段性四大成果
韩正说,总体上看,自贸试验区一年探索实践阶段性成果,概括起来是4点: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有序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基本制度业已形成。“也就是说,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推进的4个方面制度创新已全面推开,在不同程度上取得重大进展。”
近半年多来,自贸区已有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韩正表示,中央要求自贸区在3年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我们主动加压,提出3年内分期分批推出创新探索的制度成果,总体上成熟一批推出一批,3年分三步,一年走一步,而不是3年期满打包推出所有改革创新制度。”
国家“试验田”不是自留地
韩正说,自贸区是国家“试验田”,不是地方“自留地”,所有“试验”,都是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也是按照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和国际通行惯例,需要探索的内容。和开发区、保税区、地方优惠政策特殊发展区等完全不同,自贸区先行先试,不是为了地方发展,一切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
韩正表示,自贸试验区关键要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决不能成为优惠政策的“洼地”。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不能把力气用在研究优惠政策上。这一年自贸区在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贸易便利化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创新型的制度,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上切实为营商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
韩正说,自贸区所有的制度都必须符合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是“苗圃”,不是“盆景”。如今,自贸区已有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目前还有30多项比较成熟的创新制度由相关部门进行总结和评估,条件成熟后,按一定的报批程序,也会分批分期在全国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