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权力把帅哥美女吸引到北京
第三方面是城市化、产业结构变化对生育率的影响。刚才顾教授也稍微提到了一下。比如我们讲到城市化,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到了城市。我自己本来是农民。原来在农村,十七八岁就可以成家结婚生小孩,这样一来生育年龄一辈子可以多很多。但是进入城市以后,我们读书的时间大大增加,读医学院的,读完大学以后还要再念上四年,在美国读完医学院还有四到六年的训练过程,你哪里有时间很早的成家结婚生小孩?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以后,更大比例的中国人生育的时间和结婚时间起点都往后推了很多。由此带来另外一个影响,生育的意愿会下降很多。
今年我组织的一个量化历史讲习班,有一个教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发生在中国和其他的国家?他是从欧洲社会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来看的。他的理论是什么?当所有的女的、男的都是从事于农耕社会的时候,生育年龄很早可以开始,平均每两年生一个孩子,一个女士一辈子可以生很多小孩。很多女性从农耕种粮食,过渡到畜牧业,去农场养更多的羊,当时那些农场有一个要求,第一我们想要雇佣更多女士,第二女士来可以,我给你更高的收入,我可以付更多工资,但是有一个条件,你26岁以前不能结婚,要结婚的话就不雇佣你。那种职业的变化导致了生育率被强行往后推了很多年,26岁以后才开始结婚成家,这样导致欧洲人口减少,欧洲人有动力去寻找节省劳动力的生产技术,为工业化兴起产生了一个推动力。
我们给政策出主意的时候,稍微不注意会犯很重大的错误。另外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风格,跟政治制度有非常大的关系。我也参加不少会议,其中包括来自美国的一些学者,很喜欢用他们的数据来给总理和国家领导人出主意,建议中国要通过城镇化发展来发展中国的经济,为未来20年提供新的增长原动力。他们举的数据,比如发达国家388个城市给全球GDP贡献了一半以上,全球最大的600个城市产生的GDP占世界GDP的60%,2/3的GDP都是来自于全球600个最大的城市。这些数据,表面一看,要进一步发展经济,为中国未来20年提供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的话,那是不是我们通过继续推动城镇化发展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似乎这是很明显的。我们看类似于这种图表的时候,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得出一些因果关系错误的结论。
左边的图反映的是1985年作为起点,各个国家人均GDP是什么水平,箭头末端反映的是2010年相应国家人均GDP是多少,纵坐标反映的是1985-2010年各个国家城镇化比例的变化。这两个图我们看,左边反映的是中国、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这些亚洲国家的变化,横坐标作为起点,然后来看纵坐标,我们得出一个什么结论?人均GDP越高,城镇化作为一个结果就会越高,这是它的方式。但是我们做这个图的时候很容易改变一下,我们把城镇化可以看成是横坐标,人均GDP看成是纵坐标,换一下,改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城镇化比例越高的国家。城镇化上升会带来人均GDP的上升,这是我们现在领导人相信的一个结论。因为城镇化提高了,所以有了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长。我刚才说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换一个制图的角度,如果不是那样的话,我们会得出一个因为经济增长了,所以城镇化提升了。城镇化比例这个坐标换成人口的总量或者人口的增长率,我们也可以做类似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因果关系的结论。我们很容易把黄先生的很多个图放在这上面来,那样的话,我们很容易得到完全两个不同的结论。一种是北京人口增长,所以北京人均收入增加。我们换一个角度构图以后,我们会说因为收入增加了,所以人口增长。我们这时候要做更多的细致的研究,看看这个因果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子。
在做政策建言的时候,因果关系的判定会很重要,我们稍微不注意就会犯一些错误。即使经济不增长,就金融市场本身的增长,对人口结构、人口本身的增长也会产生很大影响。我最近做了一个研究,原来在非洲也好,在中国社会也好,女人是一个最主要的保险资产的投资品,比如非洲很多游牧社会,土地不是一个主要的财富载体。男人成功了以后,创造了很多财富,把财富放在哪里呢?在非洲的游牧社会,财富的载体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羊,羊群越大就表示男人成就越大,还有是妻子的数量。两者有很强的替代关系。在那些部落一些人类学者做了研究,要买一个妻子,要平均花100只山羊。有的男人很成功以后,有几千只羊,维护起来太难了,所以把100只羊可以转变成一个妻子,妻子数量越多越成功。但是一旦发生灾荒、生存出现挑战的时候,可以把妻子一个个卖掉,变现成为山羊,这样有东西可以吃,住的账篷也可以得到相应的供给。在那种社会,包括刚才梁先生说到的养儿防老那个体系,那个体系之下对女人的需求和对孩子的需求肯定会很多。我们在做类似因果判断的时候,还是要小心,因为背后很多因素有的可能我们平时想都不会想到。文化消费的兴起和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对人口本身的需求和结构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城市化的话题,黄先生做了很多的讲解,我做一些补充。稍微不注意,对未来城市发展和城市结构的调整,又把希望寄托于政府的政策的努力。刚才黄先生讲到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除了北大、清华之外还有那么多大学都集中在北京。前几个月暑假期间中关村大街上总是堵的很厉害,就是因为太多的父母都跑到这边来给她们的小孩看看北大和清华。北京也是体育中心、医疗中心。相比之下,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北京的户籍价值非常高。我前两天看到一个报道,有16个人被抓起来,就是因为他们卖北京的户口。相比之下,比如在美国,我们都知道华盛顿是首都,华盛顿在美国只是政治中心,除此之外既不是经济中心也更不是文化中心,也不是科技中心、教育中心。除了美国之外,我们也可以看看加拿大或者是澳大利亚,还有很多其他的国家,都有类似的情况,首都不一定是各个方面的中心。
北京是中国毫无疑问的中心,连最潇洒的美男和最漂亮的美女,从全国各个地方都集中到北京来,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到北京来上大学。是不是在美国也有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在中国对北京户口需求这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政府角度来讲,如果不控制北京户籍的准入,可能会很难控制北京的人口。除了户籍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做的?有哪些东西可以做调整,做了调整以后自然会引导中国城镇化结构出现根本变化?其中一个必须要做的改革就是把政府的权力,特别是各级政府对资源,尤其中央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权必须下降。
我给大家看一些数据。从每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的指标来看,2002年北京固定资产投资是15905块,省会城市是9200块钱,地区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是5137,县城是590块钱。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来,为什么权力太多的集中在政府的手里,以必然会导致北京变成中国所有城市里面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其次在一个省里,如果不能到北京、到上海,省会城市是最大的集中地方。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权力结构、资源的控制权的安排不一样,最终对城市化的结构、城镇的个性带来影响会非常具体,非常实质性。如果要减轻北京等等这些城市的污染和对资源的负担,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政府的权力和资源控制尽量往下压,否则的话,大家都要往北京挤、往最大城市挤的压力会不容易消失。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儿,谢谢。